长征时,红军八军团有一个迫击炮连,时常掉队。罗荣桓让温玉成到炮连走一走,看看有什么问题,温玉成去一看,那真叫苦。炮筒、炮盘都是人扛,走那样陡峭的山路。温玉成也扛了一天炮筒子。回来后温玉成对罗荣桓说:“我的肩膀都磨破了。
长征时期,红军第八军团有一支迫击炮连队,由于携带重型装备行军困难,经常跟不上大部队。罗荣桓注意到这个问题后,派温玉成前去了解情况。
温玉成实地跟随炮连行军,发现战士们不仅要扛着沉重的炮筒和炮盘,还要背负个人行李,在崎岖山路上行进异常艰难。温玉成亲自体验扛炮行军,肩膀都被磨破了皮。
罗荣桓听取汇报后,立即作出调整:专门安排战士负责背炮,将他们的行李分散给其他战友携带。这个措施暂时缓解了炮连的行军压力,但长期来看仍然存在问题。
后来由于弹药耗尽,这些迫击炮最终被迫遗弃。
在穿越少数民族地区时,罗荣桓特别强调纪律,要求部队不得惊扰当地百姓。
他指示如果少数民族群众逃跑,既不能开枪追赶,也不能大声呼喊,以免造成误会。
同时提醒战士们务必跟上队伍,因为在国民党军队追击和陌生地域环境下,掉队将面临极大危险。
部队抵达黎平后进行整编,八军团并入五军团,干部被分配到不同部队。
罗荣桓安排温玉成跟随自己学习,并亲自送他到上级机关报到。
两人再次相见已是抗战时期,在皖东黄花荡,时任新四军十八旅旅长的温玉成专程看望罗荣桓。
罗荣桓详细询问部队情况,还特别关心原三支队医务主任王雨田的工作表现,后来将王雨田调往山东工作。
抗战胜利后,温玉成在前往延安参加"七大"后本应返回新四军,但中途接到命令转赴东北。
此后每次到哈尔滨,他都会去拜访罗荣桓。在一次交谈中,罗荣桓特别询问关于国民党新一军、新七军的战斗力情况。
温玉成根据实战经验表示,这些所谓精锐部队并非不可战胜。
罗荣桓赞同这个判断,并指出温玉成所率部队虽然番号新立,但骨干都是红军老战士,应当注重培养优良的战斗作风和生活作风。
据公开报道,温玉成将军的后人近年来积极参与红色文化传承活动。
2023年,温玉成之子温志强在接受《解放军报》采访时表示,父亲生前经常讲述长征故事,特别怀念与罗荣桓等革命前辈并肩作战的岁月。
温家后人将部分历史文物捐赠给军事博物馆,其中包括温玉成在抗战时期使用过的望远镜和日记本。
中国军网2024年发布的专题报道提到,罗荣桓元帅故居纪念馆近年来完成数字化升级,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重现了长征中的经典场景,其中包括文中提到的迫击炮连行军故事。
纪念馆负责人介绍,这些历史细节对于当代青少年理解革命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党史博览》杂志在2024年第三期刊文指出,温玉成与罗荣桓的革命情谊是红军时期官兵关系的生动写照。文章引用中央档案馆最新公开的历史文件,还原了两人在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多次工作交流。这些史料为研究我军早期军事指挥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信息来源: 1.《解放军报》关于温玉成将军后人的专访报道 2.中国军网罗荣桓元帅故居纪念馆数字化升级专题 3.《党史博览》第三期关于红军官兵关系的学术文章 4.中央档案馆公开的东北解放战争时期历史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