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皮海洲:从齐鲁银行到杭州银行,股东减持银行股说明了什么?

如何看待股东对银行股的减持?或者说,股东减持银行股说明了什么?

最近,银行股遭到股东减持一事受到市场的关注。7月13日晚,齐鲁银行发布公布,重庆华宇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拟在公告披露之日起3个交易日后的2个月内,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不超过6043.81万股,即减持比例不超过该行总股本的1.10%。按发布公告时齐鲁银行的收盘价6.42元/股测算,重庆华宇有望套现3.88亿元。

而7月15日晚,杭州银行发布股东减持公告称,中国人寿拟在本公告披露之日起三个交易日后的三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其所持公司股份,合计不超过50,789,430股(含本数),即不超过公司普通股总股本的0.70%。按公告当天杭州银行的收盘价16.92元/股计算,中国人寿此次套现的金额达到8.60亿元左右。并且通过这次减持后,中国人寿不再持有杭州银行的股票。

短短两、三天的时间,相继有齐鲁银行与杭州银行两家银行发布股东拟减持股票的信息,这一减持动态显然受到市场的关注。毕竟近年来,银行股一直都是股市的中流砥柱,A股市场在银行股股价稳步推升的同时也走出震荡走高的走势,因此,市场上突然传来银行股遭到股东减持的消息,投资者难免会表现得较为敏感。

如何看待股东对银行股的减持?或者说,股东减持银行股说明了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投资者确实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既不要忽视股东对银行股的减持,同时也不要过度夸大股东减持银行股对市场的影响。个人以为,股东减持银行股,至少可以说明两个问题。

其一,一家公司上市后,其财务投资者或战略投资者的退出不可避免。从两家银行宣布减持的股东身份来看,都是新股首次公开发行前的老股东,这些股东虽然持有银行的股份,但却并不干预银行的经营与发展,他们扮演的就是财务投资者或战略投资者的角度,追求的就是公司股票上市后带来的巨额溢价财富。而公司股票上市后,这些股东都会陆陆续续地选择退出。

如齐鲁银行的股东重庆华宇以及杭州银行的股东中国人寿,他们就是这样的财务投资者或战略投资者,两家银行成功上市后,择机退出就是两位股东所要做的事情。实际上,这次减持并不是两位股东的首次减持。如齐鲁银行的股东重庆华宇,早在2024年7月,齐鲁银行就曾发布公告称,重庆华宇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计划通过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方式减持不超过6369.89万股股份,减持比例不超过其总股本的1.32%。同年10月,齐鲁银行公告称,重庆华宇累计通过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方式减持6369.89万股,占齐鲁银行总股本的1.32%,减持价格区间为4.59元/股—5.18元/股,减持总金额约3.01亿元。

又比如杭州银行的股东中国人寿,此前曾三度减持共4.8%的杭州银行股份,套现30.42亿元。一旦本次减持落地,中国人寿将彻底退出杭州银行股东之列。截至公告当日收盘,杭州银行股价16.92元/股,今年涨幅为15.81%。中国人寿2009年投资杭州银行,持股16年,累计投资回报率预计超180%。

其二,股东减持银行股表明,在减持股东的眼中,银行股的股价来到了一个较高的位置。毕竟像中国人寿、重庆华宇这样的战略投资者或财务投资者持有两家银行的股份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年两年。所以两位股东对所持银行股的减持是一种择机减持,而这里的择机自然是选择他们所认为的股价高位,而不是低位。如重庆华宇去年对齐鲁银行股票的减持,最高价达到了5.18元,这个价格应该出现在“9.24”行情中,在当时看来,确实应该是一个相对的高价。所以,对于股东对银行股的减持,投资者还是应该要高度重视。虽然股东的减持价格不一定就是阶段性的最高价,但投资者还是应该有所提防,不能在股东公布减持公告时反其道而行之,在股东减持的时候逆势进行买进操作。比如,两家银行股在股东减持公告出来后,股价在短线都出现了回调的走势。

当然,市场也没有必要夸大股东减持对银行股走势的影响。毕竟股东对银行股的减持只是股东的个体行为,尤其是两家银行的股东都是财务投资者或战略投资者,既不能代表控股股东的看法,也不能代表市场主力对行情的看法。所以尽管股东的减持行为会对银行股的短期走势构成影响,但并不能改变银行股中长期的走势。在国家队要拿五大行股票来稳定市场走势的情况下,不排除银行股在后市还有继续走高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