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姜维的复国大计十分简单,根据史料记载,姜维的打算是: 说起来,这个计划的诞

姜维的复国大计十分简单,根据史料记载,姜维的打算是: 说起来,这个计划的诞生,和蜀汉当时的处境脱不开关系。公元263年,邓艾带着魏军从阴平小道偷袭,一路打到成都,刘禅没撑住,直接递了降书。消息传到姜维耳朵里时,他正带着大军在沓中跟钟会对峙,手里还有几万兵马,愣是被皇帝的一道圣旨浇凉了心。换作别人,可能也就认了,但姜维不一样,他这辈子就认一个理——诸葛亮临终前托孤的蜀汉,不能就这么没了。 那会儿姜维心里跟明镜似的,硬拼肯定不行。魏军刚打了胜仗,士气正盛,自己手里的兵虽说能打,但架不住对方人多,更别说背后还有个投降的皇帝。思来想去,他盯上了一个人——钟会。这钟会是魏军的主帅,出身名门,野心不小,一直觉得邓艾抢了他的功劳。邓艾孤军深入拿下成都,在钟会眼里,那就是踩着自己往上爬,俩人早就不对付了。 姜维瞅准了这层矛盾,干脆上演了一出“假投降”。他派人给钟会递了封信,说自己愿意归降,还把蜀汉的布防、军情一股脑儿告诉了钟会,透着一股子“我跟你是一路人”的劲儿。钟会本来就想拉拢人心,见姜维这么“识时务”,又听说他是诸葛亮一手提拔的将才,立马就收了他,还跟他称兄道弟,啥事都愿意跟他商量。 就在这热络劲儿里,姜维开始不动声色地给钟会“递话”。他会装作闲聊,说邓艾在成都自立为王的传闻,又说魏帝对邓艾早就不满,要是能把邓艾拿下,这灭蜀的大功就全是钟会的。钟会本来就憋着气,被姜维这么一撺掇,心里那点野心彻底压不住了。姜维看火候差不多,又接着说:“将军手握重兵,平定西蜀,功高震主,回去之后未必有好果子吃。不如就在蜀地称王,我带着旧部跟你干,保你稳坐江山。” 这话算是说到钟会心坎里了。他当下就拍板,让姜维帮他谋划。姜维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的小算盘打得噼啪响:先借钟会的手除掉邓艾,没了这个硬茬,魏军就少了个能打的主帅;接着再挑唆钟会反魏,让他把带来的魏军将领软禁起来,到时候自己再号召蜀汉旧部,里应外合,不仅能夺回成都,说不定还能把魏军赶出蜀地。等局势稳了,再把钟会处理掉,迎回刘禅,这不就等于蜀汉复国了? 你可能不知道,为了让计划走得顺,姜维还偷偷给刘禅写过信,信里说:“陛下忍几天委屈,臣一定让国家转危为安,让日月重放光明。”字里行间全是豁出去的劲儿。他甚至都想好了具体的步骤:先让钟会给朝廷上书,诬告邓艾谋反,等朝廷下令抓邓艾,就派自己的心腹去执行,顺便把邓艾的部众收编;然后借口“魏帝要清算功臣”,煽动钟会的士兵跟着反,再联合蜀汉旧臣控制成都的城门和仓库。 这计划看着确实简单,核心就两步:借刀杀人,再借力复国。但里头的风险大了去了。钟会虽然有野心,可他手下的士兵大多是中原人,谁愿意跟着他在蜀地闹事?邓艾的部将也不是吃素的,真要被抓,肯定会反抗。更别说刘禅那性子,能不能撑到姜维成功都是个未知数。 可姜维不管这些。他这辈子,从魏国的小官被诸葛亮看中,带到蜀汉,一路做到大将军,心里早就把自己当成了蜀汉的人。诸葛亮六出祁山没能完成的大业,他想接着干;刘禅丢了的江山,他想亲手拿回来。哪怕知道这计划九死一生,哪怕身边的人都劝他“事已至此,认命吧”,他还是铁了心要试一把。 后来的事大家也知道,钟会果然动手抓了邓艾,可还没等姜维发动,消息就走漏了。魏军的将领们听说要被软禁,直接带兵杀进了钟会的营地。乱军之中,姜维奋力拼杀,最后中了数刀,倒在了血泊里。他到死都攥着那封没送出去的复国密信,眼睛还盯着成都的方向。 有人说姜维傻,放着安稳日子不过,非要折腾这一出。可在他自己看来,这哪是折腾?这是一个臣子对家国最后的交代。他的计划确实简单,简单到一眼就能看穿核心,可藏在这简单背后的,是一个武将用毕生心血守护的忠诚,是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里,一点不肯熄灭的星火。 参考《三国志·姜维传》《资治通鉴·魏纪十》等史料。

评论列表

儿歌三百首
儿歌三百首 3
2025-07-17 18:23
钟会当时被称为武库,足智多谋而且40不到,又是司马昭心腹。姜维的计谋,他真猜不到?钟会只是没办法,灭蜀本来就是司马昭为了转移高乡贵公那事而搞的,而且也不一定非要灭蜀。钟会心里明白,但是邓艾非要走个阴平小道,结果就灭了。当然,不是不能灭,但这事得司马昭来啊,这天功必须老板得,这下好了。钟会是明白的,邓艾结果居然还想一鼓作气伐吴,你这让老板怎么搞。钟会也明白自己后面难搞了,这尼玛以后日子怎么过咧,搞不好哪天就因为左脚先上殿被砍了。自己本来也野心勃勃,索性跟姜维合作一把,搞把大的,大点干早点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