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施耐庵是真正的练武之人,他经历过战争,上过战场,熟悉杀戮之事。江湖械斗,最方便有

施耐庵是真正的练武之人,他经历过战争,上过战场,熟悉杀戮之事。江湖械斗,最方便有效的是用刀,刀乃“百兵之帅”,既能随身携带,使用方法又简单,效果又好。 读《水浒传》,有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不知大家注意没,书里那些好汉们打架拼命,最常用的家伙什儿是啥?就是刀和枪。 鲁智深有禅杖(佩戴戒刀),武松有戒刀,林冲使得好枪,卢俊义也是枪棒无双,关胜的大刀更是威名赫赫。相反,那些在后来的评书演义里被吹得神乎其神、特别能彰显英雄气概的大锤,尤其是双锤,在水浒里几乎是销声匿迹。 施耐庵这个人,可能真不是个只会关在屋子里写书的人。有说法讲他上过战场,经历过真实厮杀,懂江湖械斗的门道,自己说不定都有点功夫底子。正因为他真正了解过打仗拼命是咋回事,所以才把他笔下的好汉们,大多数都安排成了用刀枪的高手,而不是抡大锤的莽汉。 枪,古时候有“百兵之王”、“四大名器之首”的称号,不是浪得虚名。它的优势太明显了,首先就是长!“一寸长一寸强”,这话一点不假。你想想,两军对垒或者街头对峙,你手里握着一杆长枪,攻击范围天然就比别人宽了一大截。 对方要是拿个短兵器,像朴刀、单刀,甚至匕首,想近你的身,先得冒着被你一枪戳翻的风险。枪头是锋利的尖刃,能扎、能刺;枪杆是硬实的木头或铁杆,能抡、能劈、能扫;枪尾有时还有尖儿,危急时能倒过来当短棍使。 这就叫“结合了棍棒和刀剑利刃的优点”,攻击方式多样得很。最厉害的是,要是再配上战马或者古代的战车,人马合一,端着长枪往前冲,那冲击力简直就像高速移动的堡垒,挡者披靡。这种威力,哪是短兵器能比的? 再说刀,特别是朴刀、单刀这种江湖人常用的类型,被称为“百兵之帅”也不为过。它的优点在哪儿?就两个字:方便好用。不像沉重的大枪得专门提着,刀可以别在腰里,插在背上,行走江湖、进村过店甚至出入某些场合,带着它没那么扎眼,必要时抽出来就能拼命。 刀学起来相对容易,基本的劈砍招数不难掌握,不需要像练枪术那样非得有很深的功底,普通人练上几个月,力气够大反应够快,拿着刀就能形成不小的威胁。效果也直接,被锋利的刀刃砍中了,轻则皮开肉绽血流如注,重则断手断脚甚至一刀毙命。 想想武松斗杀西门庆、血溅鸳鸯楼,靠的是什么?就是快、准、狠的刀法,干脆利落。 反观锤这东西,在水浒故事的时代背景下,真就有点尴尬了。不是说锤没用,而是在真实的、讲究效率的厮杀场合,它缺点太明显。 首先,它短!你想伤人,得提着几十甚至上百斤的铁疙瘩冲到对方眼皮子底下,这本身就风险巨大。其次,它沉!太考验使用者的膂力了,不是天生神力或者练了十几年硬功的人,根本舞不动,就算舞动了也坚持不了几下,体力消耗巨大。 更麻烦的是攻击范围窄,就那么点距离,攻击方式也很单一,基本上就是砸、抡、锤,变化不多。防守更别提,那么短的把手,那么重的锤头,想格挡对方的刀剑枪棍?效率低得可怜,容易被人家瞅准机会近身。所以,正经行军打仗的军阵里,你很难看到成建制使锤的部队。 那锤用在哪儿呢?史书上也给出线索了。首先是仪仗队。你看《明史》里记载,李时勉得罪了仁宗皇帝,皇帝一怒之下,命令殿前武士拿“金瓜”打他,“金瓜”就是装饰华丽的大锤。 这些武士首要任务是摆仪仗显威严,不是真上战场拼命,用大锤显得威武霸气。《史记》里写了两个例子:一个是信陵君窃符救赵,担心大将晋鄙不交兵权,派大力士朱亥拿四十斤重的铁椎(类似铁锤)把晋鄙砸死了。 另一个是张良刺秦始皇,请的大力士拿的也是大铁锤。为啥刺杀爱用锤?一是威力大,砸中了基本没救;二是突然袭击下,对方穿着铠甲有时候也扛不住这种钝器重击。 正因为施耐庵明白实战中的武器选择讲究的是“适用”和“效率”,而不是图外表看着猛,所以他写《水浒传》安排兵器时就特别讲究写实。那些评书演义里图个热闹,动不动给猛将安上几百斤的大锤,双锤飞舞、所向无敌(比如《说唐》里的李元霸、裴元庆,《岳家将》里的八大锤等等),那都是艺术夸张,制造英雄传奇的气氛罢了。 梁山一百单八将,他们的惯用兵器: 只用刀 的人数最多,大概有27个左右,代表人物如武松(戒刀)、石秀(朴刀)、刘唐(朴刀)等。 只用枪 的也不少,18人上下,秦明、董平(双枪)、徐宁(钩镰枪)这些都是代表。 刀枪都使的也大有人在,至少17个,顶级高手卢俊义、林冲、杨志都是这种类型的,既能提枪上阵冲杀,也能拿刀近身格斗。 用别的独特兵器(比如弓箭、飞石、鞭、飞刀等)但也用刀或枪的,大概18人。 完全不用刀也不用枪的,有28人,这些人用五花八门的兵器,如鲁智深的禅杖、花荣的弓箭、李逵的板斧、张清的飞石、凌振的火炮等等。 明确用锤的,只有樊瑞(流星锤,暗器类)、汤隆(可能提到使铁匠锤),石宝用过流星锤(也偏暗器偷袭)算是半个吧。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