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且循丽句会词龙——读鸿雁著《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传》

□邹卫平

今年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1140-1207)诞辰885周年。近读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年8月首版的鸿雁著《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传》。这部作品,以六章三十三节的结构,从六百余首稼轩词中选出的五十一阙词作嵌入传主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在同类传记中独树一帜。这部作品突破了传统人物传记的线性叙事,“生平+词选”的传统框架,以“词史互证”的创新手法,让辛弃疾的壮士形象与词龙灵魂在文字间碰撞出璀璨的火花。

一、循壮词写壮士:以词为经纬织就英雄史诗

其创新首先体现在文本与人生的深度互嵌。书中以“词传”为体例,将辛弃疾六百余首词作中的五十一阙作为叙事主线。例如第三章“后夜相思月满船”以《青玉案·元夕》的“众里寻他千百度”为切入点,既展现传主青年时期“两赴燕京侦察敌情”的果敢,又暗合其南归后“蓦然回首,灯火阑珊”的仕途失意。这种“以词证史”的写法,使读者在“醉里挑灯看剑”的寒芒中看见二十二岁勇率50骑直闯万军金营的猛少年,在“西北望长安”的悲叹里触摸到六十七岁临终前连呼“杀贼”的震颤。

相较于传统传记侧重史料堆砌的写法,本书创新性地采用“词眼切入法”。如第五章“十年瓢泉一场梦”以《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为引,将传主晚年被迫归隐的无奈与“醉里看剑,梦战沙场”的执念交织呈现。这种手法使历史场景与文学意象互为表里,让读者在“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田园诗画中,仍能听见铁甲碰撞的铿锵。

二、用锐文释英雄:多维视角重构精神图谱

作者突破单一传记视角,构建起“历史现场+文学想象+现代阐释”的三维解读空间。在第二章“无言谁会凭栏意”中,既依据《宋史》还原辛弃疾呈递《美芹十论》时“笔尖几乎戳破宣纸”的细节,又通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佛狸祠下”意象,剖析传主目睹“镇江渡口战船朽烂”时的心理裂变。更以现代职场隐喻解读,将“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执着转化为当代创业者的精神图腾。

这种跨时空的对话在第四章达到高潮。当解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时,作者既呈现1176年辛弃疾登郁孤台时的历史场景,又引入量子物理的“观察者效应”理论,喻指传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抗争对历史进程的隐性推动。这种将古典诗词与现代科学并置的阐释,赋予传统文本新的解读维度。

三、以词作识词人:硬骨柔肠铸就精神丰碑

全书最富创意的突破,在于揭示辛弃疾“铁骨”与“柔肠”的二元共生。第六章“铁马冰河入梦来”通过《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的“将军百战身名裂”,解构传主晚年“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的孤独;又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明月别枝惊鹊”,展现其主持带湖庄园水利建设时的民生关怀。这种“硬语盘空”与“稻花香里”的意象并置,颠覆了传统英雄叙事的单一维度。

作者特别强调辛弃疾的“现代性”。用现代视角与宏观观照的双重突破为解读注入新机。在结语部分,将传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苦涩,类比当代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重复第一千次实验”的坚守;以“我见青山多妩媚”的审美姿态,诠释新时代创业者“找客户找投资”的执着。这种跨时空的精神共鸣,使八百年前的铁器铮鸣在当代社会产生新的回响。

四、文质相彰:语言美学与历史厚重的交响

尤为难得的是,作者文风与稼轩词气的相得益彰。写少年辛弃疾突入敌营,笔锋如剑,短句铿锵,有“马作的卢飞快”的爽利;述晚年登亭远眺,文字沉郁顿挫,似“把吴钩看了”的悠长。这种“文随词变、笔与情契”的表达,让读者在文字韵律中便能触摸到稼轩的心跳,实现了“锐文释英雄”的妙境。

这部词传的创新,正在于它不只是“写词人”,更是“以词人的方式写词人”——用稼轩自己的剑胆词心,为我们重塑了一个“到死心如铁”的永恒英雄。

作者鸿雁的笔触兼具学术严谨与文学诗意。在描述辛弃疾创建飞虎军时,既引用《宋会要辑稿》的“青砖缝里抠出糯米灰浆”的史料,又以“铁器在冷却前拼命浇筑成传世形状”的隐喻,将建筑细节升华为精神象征。这种“史实为筋骨,文采为血肉”的写法,使本书既可作为辛弃疾研究的入门读物,又能当作散文精品集赏读。

书中对稼轩词的解读常现灿然哲思,神来之笔。解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将“梦回吹角连营”的虚写与“可怜白发生”的实叹并置,指出“这种从金戈铁马到白发苍颜的落差,恰似南宋朝廷从‘仇虏六十年必亡’的豪言到‘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堕落”。如此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勾连的阐释,使词作解读具有了史诗般的厚重感。

这部传记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还原了一个立体真实的辛弃疾,更通过创新的叙事策略,让古典诗词成为观照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明镜。当我们在“男儿到死心如铁”的呐喊中听见当代创业者的坚持,在“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吟咏里触摸乡村振兴的脉动,便懂得:真正的英雄主义,从来都是理想在现实土壤中的顽强生长。

总之,这部词传如同辛稼轩曾挑灯夜看的那把青龙宝剑,以20万字为鞘,以学术为锋,以文采为锷,劈开历史迷雾。当辛弃疾在瓢泉的最后一缕目光穿透书页,我们看见的不仅是“词中之龙”的挣扎,更是一个民族在屈辱岁月中不曾折断的脊梁——这或许正是本书留给时代的精神之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