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军在汉光41军演中的策略调整,标志着他们作战方式的重大转变。过去,台军主要依赖“滩头决战”的战略,即通过在海岸线部署主力部队与敌军展开正面交锋,尤其是在海滩上进行激烈的战斗。这种方式虽然能够让我方充分利用火力进行摧毁和打击,但也暴露了台军的弱点,尤其是其在海滩上集结的部队,容易成为我方集中火力的目标。 然而,在今年的汉光41军演中,台军明显改变了战术。他们不再死守海滩,而是将重点转向山区和城市区域,意图在复杂的地形中进行持久的游击战。这一策略显然是为了降低滩头正面作战的风险,转而依赖地形优势,集中兵力在山区高地、坑道阵地以及城市区域死缠烂打。 台军此次的作战思路,也包括将海马斯火箭炮系统和反舰导弹等重要装备部署到山地,实施火力游击战,并通过火力打击滩头位置来牵制敌方。这种战略思维虽然具备一定的合理性,尤其是在面对强敌时,能够利用地形进行防御和反击,但实际可行性仍然值得怀疑。 台军是否具备这种“死缠烂打”的能力,是一个关键问题。与哈马斯或乌克兰不同,台军缺乏长期耐性和强大的战斗意志。哈马斯的游击战术依赖于扎实的地方支持和长期的战斗经验,乌克兰则在敌强我弱的局面下展现出了极强的韧性和反抗精神。相较之下,台军的士兵大多是义务兵,缺乏长期的战斗经验,面对高温天气和恶劣的自然条件,许多人很难承受长时间的战斗压力,尤其是山区的艰苦环境。像在山上蹲守,蚊虫叮咬以及长时间缺乏物资供应等问题,很容易导致士气低落。 因此,台军的这一战术转变虽然在理论上可行,但其实际操作和执行能力仍然充满不确定性。台军是否能够适应这种死守山区和城市的战略,能否在恶劣环境中长期坚持,并付诸实践,还需要通过实际的战斗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