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44年,开国上将李天佑见女友家长,不料看到岳父,他才发现是熟人,不由得感叹说

1944年,开国上将李天佑见女友家长,不料看到岳父,他才发现是熟人,不由得感叹说:原来是你呀!   1938年秋天,那时的李天佑刚从平型关战役下来,人还没完全康复,被组织安排到西安的八路军办事处休养,那个地方条件简陋,人多床少,但他和警卫员被分到了一个里外套间,是难得的“好房”,他不多话,也不张扬,只想着赶紧养好身体,准备再上前线。   西安的夜晚冷得很,一场秋雨过后,办事处门口来了两个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从国统区一路辗转到西安,是来投奔延安的女儿们,可办事处早就没床位了,连地铺都挤满了,李天佑听到动静,默默地把自己的房间让了出来,自己拿着草席和警卫员挤在外间地上,没说什么,也不让人张扬,第二天一早,他就接到命令要离开,连道别都来不及,他离开前只交代了一句,让同志们照顾好那对老人,之后他就去了苏联,开始了另一段更艰险的旅程。   那段归国之路比任何战场都难,他本来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是中共派去重点培养的军事干部,可国内局势紧迫,党中央决定把这些人紧急调回,李天佑和刘亚楼、卢冬生三人计划通过蒙古回延安,可乌兰巴托边界被日军重兵封锁,他们被迫滞留,在蒙古一耽误就是将近两年。   李天佑的性子不耐拖,他宁愿冒险,也不愿干等,他打听到一条小路,从蒙古西南方向绕过敌人的封锁线,能直通宁夏,再从宁夏回延安,这条路要穿过戈壁滩,没有人烟,也没有水源,他化装成蒙古商人,雇了当地的向导,准备了干粮、水袋,骑着骆驼出发,踏上这段生死未卜的旅程,戈壁滩上的风像刀子,白天热得像火炉,晚上冷得像冰窖,他们靠着一口废弃的井才捡回一条命,李天佑后来提起这段经历,只说了一句:“差点命都丢了,”   走出戈壁滩后,又碰上国民党的封锁线,回延安的路再次被堵,他只能先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衣衫褴褛,形同乞丐,那时正值1943年底,西安的同志看到他,差点没认出来,可他的意志一点没被磨掉,反倒更坚定,几天后,他终于回到延安,受到毛泽东亲自接见,毛主席看着他惊讶地说:“杨勇要当你副手?不简单!”不久,他被任命为343旅旅长,成了八路军的中坚力量。   李天佑回到延安后,一边养病,一边熟悉工作,那时他已经三十岁,身边战友大多已成家,组织上和老战友们也开始为他张罗对象,一个叫杜启远的名字开始在他耳边出现,她是延安医学院的高材生,1937年就参加了地下党工作,是“杜氏四姐妹”之一,在延安是出了名的才女,战友们觉得她和李天佑很配,一个有胆有识,一个聪慧坚定。   两人是通过朋友介绍认识的,李天佑不太会谈感情,但他讲战斗讲战友就滔滔不绝,杜启远喜欢听,也能提出见解,他们的交流不像是谈恋爱,更像是两个战友在讨论国家和战争,几次见面下来,两人渐渐有了默契,有一次,杜启远试探地提起想带他去见父母,李天佑点头答应,但心里却犯起了嘀咕,他担心自己太“粗”,怕人家父母嫌弃他是个“打仗的”。   于是那天,他特意洗了军装,带了点东西,忐忑地站在门口,当门打开时,老人的眼睛一下子亮了,他看着李天佑,像是见到了一个久违的亲人,原来,这位老人正是六年前那个在西安深夜被他让出房间的老者,他们从来没忘记那件事,而李天佑却早已把这当成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眼前的情景,把两段看似无关的经历串在了一起。   缘分就是这样埋下的,他们的婚礼没有排场,也没有请多少人,1945年元旦,延安的杨家岭窑洞里摆了两桌饭菜,战友们凑了“李杜齐美”的祝福,组织送了两床红绸被子,婚礼简朴,却温暖得像春天,他们没有蜜月,李天佑很快又去了前线,杜启远依旧在后方工作,同时照顾家庭,战争没有停止,生活也不能停。   他们有四个儿子,日子过得紧巴,却从不缺温情,李天佑后来成为38军军长、第四野战军重要将领,他指挥了四平、辽沈、天津等战役,战功赫赫,但在家里从不摆架子,杜启远也是个有主见的人,她继续做科研、搞教学,从没因为丈夫的地位而放弃自己的事业,儿子李亚明说,父亲虽然是上将,但从不大男子主义,母亲说什么,他都听。   1970年,李天佑病重去世,年仅56岁,那些年他太拼了,胃病、沙漠风沙、战场劳累,一点点消耗了他的身体,杜启远一直守着家,把孩子们拉扯大,她活到了2003年,85岁去世,两人最终合葬在桂林的尧帝园,回到他们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