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一八路军侦察员一口气跑到悬崖边,回头一看,吓了一跳,看着身后密密麻麻的鬼子,他连忙扔出最后4颗手榴弹。谁知鬼子继续靠近后却不开枪。
武乡的天还没透亮,山沟里就响起集合哨。
1940年某个凌晨,八路军特务连侦察班长于玉起抓起枪就往屋外冲。
汉奸给日军报了信,五百多个鬼子拖着山炮正往兵站扑,想把八路军的后勤老窝端了。
排长把阻击任务交给于玉起的一班,其他人掩护兵站撤离。
刚跑出几里地,就和鬼子先头部队撞个正着。战士们熟门熟路抢下山坡,子弹追着鬼子脑门飞。
鬼子摸不清底细,照例先拿山炮轰山头,炸得石头满天飞。
炮声歇了,黑压压的鬼子兵往坡上拱。副班长和战士刘同林先后倒在血泊里。
副班长咽气前攥着于玉起的手,眼睛瞪得铜铃大,要他死守阵地给兵站挣时间。
于玉起抹了把脸,枪管打得通红。
日头露脸时,鬼子瞧出八路军人少,乌泱泱全压上来包饺子。
于玉起估摸兵站该撤得差不多了,领着剩下的兄弟且战且退,故意往反方向拉扯鬼子。
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三个战士接连倒在半山腰。于玉起撒腿往悬崖跑,身后追兵蝗虫似的涌来。
眼瞅着鬼子的膏药旗离崖边只剩三十步,于玉起把四颗手榴弹全甩了出去。
轰隆几声炸倒七八个,可鬼子还在往前凑。于玉起心里门儿清——这帮畜牲想抓活口撬情报。
崖下云雾翻腾,他抱着三八大盖纵身跃下。
命不该绝的老于挂在山腰野蒿堆里,被老乡发现时浑身是血,脊梁骨断成三截。
2021年春天,河北邯郸某干休所的老藤椅吱呀作响。
九十七岁的于玉起颤巍巍摸着腰间钢板,给来访记者比划当年跳崖的角度。
老人床头挂着泛黄的侦察班合影:“当年战友没白死,武乡兵站后来供给了百团大战哩!”电视里正播新式火箭军演练,老人拍着轮椅扶手笑:“现今当兵的有文化,打仗比我们那会讲究多喽。”
老兵这两年腿脚越发不利索,可逢着学生来听故事总要梳亮满头银发。
“只要还能动弹,我就要把他们的故事讲下去”,窗台上那盆仙人掌倒是蹿得老高,青刺扎破了冬日的阳光。
当地民兵训练基地去年送来特制轮椅,扶手刻着“青石崖见证者”的铭文,轮子碾过水泥地发出规律的声响,像极了当年阵地上子弹退壳的节奏。
来源依据: 河北新闻网《抗战老兵于玉起:武乡山崖上的生死一跃》 中国军网《永不消逝的电波:武乡兵站档案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