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6月,朝鲜战争战俘协议达成,李承晚却拒绝在协议上签字,还擅自扣押了27000名中朝战俘。伟人得知后大怒,便问彭老总:“杨勇兵团在哪里?”
主要信源:(人民网——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是如何拉开的;中国军网——金城战役中的志愿军炮兵)
朝鲜战争打到第三年夏天,眼看就要熄火了。
1953年6月,谈判桌两边都谈妥了停战条件,连签字日期都定好了。
谁知南边那位李承晚总统突然跳出来捣乱,死活不认这份停战协议。
消息传到北京,毛泽东直接拍板:推迟签字!先把这个刺头打服了再说。
1950年朝鲜内战刚打半个月,美国就带着十六国联军杀过三八线。
眼看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咱们志愿军跨江参战。
从冰天雪地打到春暖花开,前后打了五场大战。
最激烈的第五次战役持续两个月,志愿军硬把联合国军压回三八线,但自家也损兵折将七万五千人。
打到1951年夏天,两边都打不动了。
美国通过苏联传话想谈判,毛泽东定下“边打边谈”的方略。
谈判桌上争不来的,就让战士们用枪杆子去挣。
停战谈判在板门店磨了整整两年。
最棘手的是战俘问题:美军坚持“自愿遣返”,意思是被俘的志愿军想留南朝鲜就让人家留,咱们坚持全部回家。
僵持到1953年5月,其他条件都谈妥了,就剩这最后一根硬骨头。
这时候李承晚坐不住了。
七十多岁的老总统做着统一朝鲜半岛的美梦,眼见靠山美国要撤,急得跳脚。
他不懂美军为何打不赢装备落后的志愿军,更舍不得美国断了援助。
南朝鲜当时吃的炮弹、用的汽油全指着美军供应。
这位老总统连写几封信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又是要签共同防御条约,又是要美军永久驻留,最后撂狠话说“南朝鲜将单独战斗到底”。
等来的回复却是冷冰冰的谈判邀请。
李承晚彻底急了。
6月17号深夜,他突然下令“释放”两万七千名朝鲜战俘。
说是释放,实则是拿枪逼着战俘往南朝鲜军营跑,半路上就扣下编入军队。
美国将军克拉克在回忆录里写,那天清晨他掀开窗帘,看见满大街都是被南朝鲜士兵押着走的战俘。
国际舆论顿时炸锅。
英国首相丘吉尔扬言要撤李承晚的职,联合国军司令部声明痛斥这是“背信行为”。
毛泽东当机立断:在志愿军司令部,指着金城方向对彭德怀说:“停战签字推迟,专打南朝鲜军!”
于是,朝鲜战场最后一仗就这么定下了调子,不打美军专揍李承晚。
七月十三日晚九点,金城前线突然地动山摇。
志愿军调集上千门火炮齐射,二十八分钟倾泻1900吨炮弹。
后来《抗美援朝战争史》记载,志愿军当时的火力密度达到每公里正面120门炮,比对面南朝鲜军多出七成。
炮弹炸起的烟尘遮住了月亮,二十公里外都能看见火光。
埋伏多日的六个军从五个箭头突破,一夜撕开南朝鲜四个师防线。
最精锐的首都师“白虎团”团部被端,绣着虎头的军旗成了志愿军战利品。
有个叫杨育才的副排长带十二名战士摸黑穿插,把美军刚配发给南朝鲜军的三十辆新坦克全炸成了废铁。
打到七月二十七日停战令生效,金城以南160平方公里土地被志愿军攻占。
南朝鲜四个师被打残,五万三千人伤亡,李承晚嚷嚷了半年的“单独北进”成了笑话。
仗打到这个份上,美国彻底不管南朝鲜了。
停战签字仪式在板门店举行时,工作人员专门搬了把空椅子,给拒不出席的李承晚留着。
后来这倔老头公开说:“你们签的是投降协议!”
但在南朝鲜国防部存档的《金城战役作战报告》里,参谋们用红笔在总结页批注:“此后部队闻炮声即溃,三月内发生一百余起拒战事件。”
停战两个月后,美军第八集团军做了火力对比分析。
报告里夹着张照片:金城前线的弹壳堆成了三层楼房高。
有个炮兵团长跟战士说笑:“去年用三发炮弹打碉堡还得写申请,今年咱能把山头犁三遍。”
1951年春节打砥平里,志愿军围攻美军一个团,六万人啃不下六千守军,最大的炮还是老式山炮。
到金城战役,咱们不光有“喀秋莎”,还有从苏联买的重型榴弹炮。
有个运输连长算过账:最后一仗打掉的炮弹钱,够买十万辆自行车。
板门店签字的钢笔刚放下,志愿军工兵就忙着在鸭绿江上建新桥。
入朝作战时很多人是蹚着冰水过的江,现在火车能直接把物资送到前线。
当年被炸断的鸭绿江铁桥,至今留在丹东当文物,桥墩上密密麻麻的弹孔和金城前线缴获的“白虎团”旗子放在同一个展柜里。
看馆的老人总爱说:这旗子挂得比停战协议晚半个钟头,炮停的时候,咱们战士正往旗杆上系呢。
对此您怎么看?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