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十堰所在地只是郧县管辖的一个小乡村,洪水等自然灾害是山区的“特产”,防护基本为零。
据郧县县志的记载,以及当地老人回忆,十堰地区曾于1885年、1900年、1911年、1935年、1943年、1947年、1958年间,发生过局部短时大暴雨的洪水灾害,造成过重大损失。
十堰城区洪灾
1964年在周家沟、1966年在火炉沟和七里沟、1970年在财神沟、1971年在小峡沟均发生过短时大暴雨洪水灾害,造成不同程度的人畜伤亡和财产损失。
1973年4月29日,十堰地区连续降雨70毫米,致使二汽50个车间进水。
1975年8月8日至9日,十堰城区连续降雨量110毫米,大水泛滥,造成城区部分道路、桥涵被冲毁,邮电通讯中断,部分建筑物被洪水冲垮坍塌。
1977年8月,张湾、红卫两地连续3小时暴雨量132毫米,使沿河建筑物内进水,造成损失达300余万元。
1980年6月24日,黄龙水库上游连降大雨,洪水积满库容,迫使大坝7个闸门启开6闸,泻水4小时,造成水库下游地区严重水灾,下游沿岸农田、菜地2000余亩被冲毁,受害农民78户,9个单位受损,经济损失达870万元。
图片来自网络
1982年7月29日,市中心水文站测日降雨量336.7毫米。茅塔河站186毫米;马家河233.5毫米;百二河站191毫米;岩洞沟站265毫米;头堰站98.8毫米。
这次暴雨强度大,造成二汽40个车间进水,洪水淤泥达5775立方米,淹没生产设备535台套。市区道路、铁路路基冲坏6.1公里,冲毁桥涵11座。沿途电线杆被冲倒,上、下水管道被冲毁,致使全市交通中断,停水、停电数天。
此次暴雨还造成居民生活区被淹4.4平方公里,楼房46栋底层进水,倒塌1栋。全市"四河八段"河堤冲毁数处,防洪沟堤被山洪冲垮,水库淤积严重。
灾后调查,洪灾造成全市死亡14人,重伤7人,经济损失达6700万元。其中二汽经济损失3012万元;地方经济损失3688万元。
1983年10月3至6日,连续降雨173毫米,最大日降雨量107毫米,洪水淹没夏家店、六堰、茅箭、白浪等地数千亩菜地和少数居民住宅,造成了较大经济损失。
根据洪水灾年次统计分析,1885年至1958年间,十堰地区发生洪灾10次,平均10.4年为一周期。1964年至1983年间,发生洪灾10次,平均1.9年为一周期。
因此,十堰建市后历届市委和市政府都十分重视城市防洪。成立了城市防洪指挥部,并成为政府常设机构。市政府主要领导任防洪指挥部正、副指挥长。十堰市建委成立了城市防洪抢险领导小组。
李先念主席视察十堰二汽
1983年7月,国家水利部、建设部、中国汽车工业公司和湖北省政府等14个单位的代表,在二汽召开“二汽防洪工程标准及设施方案座谈会”。
会议指出:关于十堰市的防洪问题,根据1982年7月29日洪灾的损失情况,二汽和十堰市防洪必须妥善处理,建议由市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可行性报告,并希望中央和地方政府予以重视……。同时,由国家建设部编制其设计任务,送湖北省政府审查,并报国家计委批准后执行。
1984年4月,湖北省政府以鄂政(1984)31号文件向国务院呈报“关于二汽、十堰防洪工程审查后意见”的报告。同年9月,国家主席李先念批示:“二汽和十堰市防洪问题要抓紧解决,这笔钱应该花,否则一旦发生类似安康的灭顶之灾,损失就难以估量”。
李先念主席的批示
事后,二汽第二期防洪工程建设和十堰市第一期防洪工程建设同时开展。
1986年6月23日,为预防洪灾突袭,市建委成立了以肖先铨、曹励强、陈裕建、郑衍武、邹广涛为正、副组长的防洪抢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成立了500人的抢险队伍,分成3个分队,并配设专用电话。
加固水库。1953年至1969年间,由郧县水利局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水库加固蓝图,工程施工采用集体出工与国家补助一定资金相结合的办法,先后修建百二河、马家河、茅塔河、岩洞沟、头堰沟等5座中型水库和16个小型水库,总计库容量3805万立方米。
修建加固水库的目的,同时也是为了蓄水灌溉和养鱼。水库容量依据郧阳地区每平方公里年均来水量20万立方米计算。
张湾河道自由市场·1979年摄
1973年,二汽按“1972年十堰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要求,承担加固水库任务。其加固工程依据公式 q =740(0.695<9.p)/0.51(公升/秒/公顷)计算暴雨强度,洪水频率按50年一遇设计,百年一遇校核。
1984年,二汽又按照国家主席李先念的批示,对十堰市区主要水库进行了二期加固。对5个中型水库,按百年一遇洪水频率标准设计,千年一遇标准校核加固。
其余16个小型水库,按50年一遇设计,500年一遇校核加固。经过两次加固,所有水库、大坝坚固了基础,溢洪道泄洪标准得到提高,且更规范。水库防洪能力增强,不包括黄龙水库,城区总库容量从原来的3805万立方米提高到5612万立方米,净增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