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梁启超对妻子送来的女人王桂荃,说:“我可以娶你,但是不能给你名分!”王贵荃赶快点点头说:“我愿意”。梁启超又对她说:“将来你生了孩子,也不能叫你妈妈,只能喊姨,你也同意吗?”
“啪!”清脆的巴掌声回荡在空旷的房间里,梁思成捂着脸,眼眶里噙着泪,他看着怒气冲冲的母亲李蕙仙,嘴唇紧紧地抿成一条线。
李蕙仙手中拿着鸡毛掸子,胸口剧烈地起伏着,声音带着一丝颤抖:“我让你背书,你又跑到哪里去疯玩了?小小年纪,就知道偷懒!”
站在旁边的王桂荃,连忙上前拉住李蕙仙的手臂,轻声劝阻:“太太,思成还小,男孩子贪玩一些是正常的,您别动气。”
李蕙仙甩开王桂荃的手,依旧怒目圆瞪:“就是你惯着他!再这样下去,他以后能有什么出息!梁家的脸面都要被他丢光了!”
王桂荃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把梁思成拉到自己身后,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李蕙仙手中的鸡毛掸子。
谁又能想到,这个温婉的女子,本是李家陪嫁丫鬟,后来竟会成为这个家孩子们口中的“娘”,那个名义上却永远无法摆脱“姨”的命运。
时间倒回到1903年,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
梁启超,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在时代浪潮中激荡,积极倡导新思想,高呼“一夫一妻”。然而,当他回到家中,面对的仍然是一片旧式的家庭结构。
他的妻子李蕙仙,出身名门,是一位典型的大家闺秀。她与梁启超的结合,虽是包办婚姻,却也算得上琴瑟和鸣。然而,命运弄人,李蕙仙的身体一直不好,多年来只诞下几个体弱多病的孩子,这让追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的梁家,蒙上了一层阴影。
李蕙仙也为此心事重重。她知道,为了梁家的延续,她不能再固执己见。于是,她心中萌生了一个念头——为梁启超纳妾。
这个决定,对于一个接受过新思想的女子来说,无疑是痛苦的。但是,她更清楚,自己能做的,也只有这样了。
她将目光投向了自己身边最信任的丫鬟,王桂荃。王桂荃比她小几岁,聪明伶俐,做事稳重,和她一起长大,她对这个丫鬟再了解不过了。
王桂荃的身世,却比李蕙仙坎坷得多。她幼年丧母,父亲续弦后,继母对她百般虐待。四岁时,父亲也撒手人寰,继母为了还债,将她卖了出去。几经转手,最后被卖到了李家当丫鬟。
阴差阳错,她遇到了李蕙仙,被李蕙仙当亲姐妹一般对待,跟随李蕙仙一起嫁到了梁家。
梁启超最初是抗拒的。他高喊着一夫一妻,怎么能自己打自己的脸?李蕙仙劝道:“你纳妾是为了梁家的子嗣,为了我这个病弱的妻子,和那些男人为了享乐而纳妾,不一样。”
更重要的是李蕙仙已经察觉到了梁启超心中的那份躁动。早前,梁启超写信告诉她,自己爱上了自己的女秘书,想要和李蕙仙离婚。那封信里梁启超把自己形容的为爱痴狂,但是李蕙仙一眼就看穿了他的虚伪。
她回信说:“如果你真的爱她,我愿意主动离开,成全你们。”
梁启超立刻怂了,他害怕父亲的责骂,也害怕舆论的谴责。他不得不承认,自己对女秘书的感情不过是一时冲动,一场错觉。
但是李蕙仙明白,这一次的“冲动”过后,难保不会有下一次,与其让那些不知根底的女人来瓜分丈夫的爱,不如从自己身边挑选一个人。
最终梁启超还是同意了。但他提出了一个苛刻的条件, “我可以娶你,但你不能有任何名分,生下的孩子,也不能叫你母亲。”
王桂荃跪在地上,低着头:“我愿意。”
新婚之夜,没有喜宴,没有宾客,一切都静悄悄的。梁启超坐在床边,看着这个年轻的女子,心里五味杂陈。在他眼中,王桂荃只是自己延续香火的工具,一个默默无闻的生育机器。
婚后,王桂荃一如既往地操持家务,还为梁启超生下了四男三女,但这些孩子,只能称呼她为“王姨”。可即便是这样,她对这些孩子们的爱,丝毫没有减少。她把自己所有的温柔和耐心,都倾注在了这些幼小的生命身上。
梁思成贪玩,被李蕙仙责骂,她会用自己的身体挡住鸡毛掸子。梁思庄生病,她会在医院里日夜照顾。孩子们在她身边,感受到的是无微不至的关爱和温暖。
日子一天天过去,王桂荃在梁家,逐渐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她的付出,最终得到了回报。
1924年,李蕙仙病逝,五年后,梁启超也撒手人寰。留下王桂荃一个人,带着九个孩子。
家里的顶梁柱倒了,生活一下子变得艰难起来。孩子们也懂事,提出要辍学帮她养家,王桂荃却严词拒绝:“不行!你们要好好读书,钱的事,我来想办法。”
她知道,知识改变命运,她不会让孩子们重走自己的老路。她含辛茹苦,把九个孩子都培养成才,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她,最终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在她的人生中,名分,似乎真的没有那么重要。晚年,她回忆起和梁启超相处的点点滴滴,心中会不会有遗憾?那些被埋藏在岁月深处的隐忍和委屈,又该如何挥散?
她的故事,并未在此结束,却已足够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