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执意过境,美国国务院的回应却打破惯例,一个措辞直接让岛内倍感刺眼。 岛内“抗中”路线频频受阻,赖清德试图借“过境”美国挽尊,却被美方冷处理,一句“旅客”让其尴尬无地自容——一场政治豪赌,终究难掩困局真相。 2025年7月17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布鲁斯在例行记者会上对赖清德过境美国的传闻作出回应,本应是一段例行措辞,却引发岛内一片哗然。 她没有提赖清德的名字,也未给予任何政治身份,仅用“岛内高层官员”模糊带过,并强调一切安排只为“旅客的安全、便利与尊严”。这一番“轻描淡写”的表态,却犹如当头一棒,瞬间浇灭了民进党当局精心策划的“过境秀”。 台岛绿营原本寄望于借“外交突破”制造声量,赖清德更是筹划在8月前往巴拉圭、危地马拉、伯利兹三地“出访”,行程刻意安排两次过境美国,甚至还高调预告将采购波音民航客机、推动半导体合作。 这样的操作在岛内并不稀奇。民进党惯用“出访+过境”包装为“外交成就”,试图对内安抚基本盘,对外营造“国际支持”假象。赖清德此番更是志在必得,计划在纽约落脚,再经停达拉斯,借机与美方官员碰面,打造“台美关系稳固”的印象。 可惜这次算盘落空,美方提前出招,将赖清德定性为“普通旅客”,不仅不给“露脸”机会,连象征性的政治包装都不愿附加。 这一“未战先败”的场面,让岛内绿营舆论陷入沉默。赖清德原本想借此激活“对美外交”的想象空间,如今却被美国人一句“旅客”彻底打回原形。 不仅如此,美方在语言上的选择也极具分量。历来对蔡英文等人,美方都会使用“台湾民选代表”或“地区领导人”字眼,虽模糊却保留政治分寸。而如今对赖清德,则连最基本的称谓都省略,直指其为“旅客”,这不仅是规格的下降,更是态度的转变。 这场“过境风波”的背后,不只是一次外交挫败,更映射出赖清德当前的执政困境与政治焦虑。 就在几天前,台“民意基金会”公布的7月民调显示,赖清德的不满意度高达44.5%,满意度仅为42.9%,出现舆论“死亡交叉”。 尤其是对其灾情处理、罢免操作、对美政策等方面,岛内民众普遍感到失望与厌倦。赖清德在岛内推动的大罢免案,虽同意票占优,却因投票率不足宣告失败,折射出基层对民进党“斗争政治”的冷漠。 正当内部风头不顺,赖清德急于通过“外交大动作”转移焦点。但美国的回应之所以如此冷淡,绝非偶然。 当前正值中美关系微妙修复阶段,贸易谈判、关税磋商、美方高层访问中国的计划正在推进。赖清德此时“插队窜美”,无异于搅局者角色。美方自然不愿让其行为添乱破局,提前发声定调,正是为了稳定局势,避免无谓冲突。 不仅如此,中国大陆方面对于赖清德的“过境意图”早已高度警觉。 从7月15日起,外交部、国台办连续三天密集表态,反对任何形式的美台官方往来,坚决反对赖清德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窜美”。与此同时,解放军加强东南沿海部署,M503航线调整、台海军演、经济制裁等措施同步推进,展现出强硬反制的态势。 这一连串举动让岛内“台独”分子倍感压力,就连赖清德副手萧美琴也在7月18日罕见放软口风,公开承诺“不寻求冲突、不主动挑衅”。 而最打脸的,莫过于“联合新闻网”提前曝光赖清德行程的细节,并不是来自绿营媒体,而是被蓝营阵营“抢先揭底”。 这一“内鬼式爆料”,让赖清德措手不及,使大陆能够提前部署反制,引发外交压力,也使得美方不得不更早表态。赖清德所筹谋的“出访+过境”组合拳,尚未开始就在多方合围下土崩瓦解。 资本市场也用脚投票。人民日报也罕见发声,对赖清德直言“谋独立场根深蒂固”,并首次使用“杂质”一词形容其政治角色。 这种措辞在官方语境中极为少见,意味着大陆对其态度已从“观察”转为“定性”。接下来,针对赖清德个人的精准反制措施,很可能将逐步展开。 这一切,都在传递一个清晰的信号:赖清德的“台独冒险”路线,正一步步走向死胡同。 美国不愿为其托底,大陆明确反制,岛内民众渐生反感,国际资本加速撤离,连副手都开始“软话求生”。赖清德仍试图用“过境外交”博取话题,却早已被现实按下“关闭键”。 从蔡英文时期的“倚美抗中”,到赖清德的“过境赌牌”,民进党一再试图用外部力量掩盖内部困境,美方也曾一度配合演出。 但如今局势已变,美国更看重与中国的现实利益,不再甘愿被民进党“骑劫”。赖清德再怎么表演,也不过是一个“可弃可换”的小棋子。 真正的未来,不在“过境”的边界里,而在打破对抗、走向统一的大势之中。岛内若想拥有尊严与和平,靠“倚美”绝非出路,唯有拥抱民族复兴,才能真正走出困局。 信息来源: [1]8月窜访中南美并“过境”美国?岛内猜测赖清德将付出多少“过路费” 环球网 [2]国务院台办:正告赖清德当局 “倚美谋独”枉费心机 注定失败 央视新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