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执意要发展高铁,而不是廉价航空?因为中国在做一个赌注,赌得就是你用电,以后不要钱!并且看现在的趋势,我们已经赌赢了。 先说核心——特高压输电技术,高铁是用电的,而中国这十年把电力搬运玩出了花。 中国西部有世界最大的水电群,四川一个省的水电装机就超过整个欧洲,但东部沿海用电缺口巨大。 怎么办?特高压输电技术登场了。 这种能把电从2000公里外“搬运”过来的技术,损耗只有5%,相当于把西部的水电、风电、光伏直接“插”进东部的插座。 更绝的是,中国还在巴西建了美丽山特高压项目,把亚马孙的水电送到2000公里外的城市,连巴西人都惊叹:“这是把电当自来水用啊!”高铁就是这场电力革命的最大受益者。 一列复兴号每小时耗电约7000度,看起来不少,但这些电来自金沙江的水电、内蒙古的风电,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更关键的是,中国电网里的清洁电源占比已经超过50%,高铁跑起来,其实是在“吃”免费的阳光和江水。 相比之下,飞机每飞100公里就要烧掉300升燃油,而且国际油价一涨,机票价格就得跟着跳脚。 有人可能会问,为啥不发展廉价航空?道理很简单:飞机烧的是石油,而中国70%的石油依赖进口。 2024年国际油价涨到120美元一桶时,国内航司光燃油成本就涨了30%。 更要命的是,航空碳排放占全球交通碳排放的12%,欧盟还搞了个“碳关税”,飞欧洲的航班每多排1吨二氧化碳就得交60欧元。 反观高铁,中国每公里高铁的碳排放量只有飞机的1/4,而且随着特高压电网覆盖全国,这个数字还在不断下降。 最绝的是,中国把高铁变成了“电力消费终端”。 湖北神农架通高铁后,每天有2000多人坐高铁去避暑,这些人在景区用电、住酒店用电、买东西用电,相当于把东部的过剩电力“变现”成了旅游收入。 更夸张的是,高铁还催生了“移动电网”——每列高铁都是一个巨型充电宝,在用电低谷时储能,高峰时反向输电,连国家电网都得夸一句“会玩”。 这场赌局的关键,是中国提前布局了“能源—交通—经济”的闭环。 当美国还在为页岩油增产狂欢时,中国已经在西部建了10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当欧洲为电价暴涨焦头烂额时,中国居民用电价格十年没涨。 现在,中国高铁每公里运营成本比十年前下降了40%,而机票价格却涨了一倍。 更讽刺的是,连日本新干线都开始研究用中国的特高压技术供电,韩国人也在羡慕:“你们的高铁票价比我们地铁还便宜!”当然,这场豪赌也不是没有风险。 2022年长江流域干旱,水电出力不足,部分高铁不得不降速运行。 但中国早有后手——甘肃的“陇东—山东”特高压工程,把沙漠里的光伏电送到山东,年输送电量相当于300万吨标煤。 更厉害的是,中国还在研发“氢能高铁”,用可再生能源制氢,彻底摆脱对电网的依赖。 现在,中国高铁的“电力护城河”已经形成。 截至2025年,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5万公里,占全球高铁总里程的70%。 更关键的是,这些高铁90%的电力来自清洁电源,相当于每天少烧10万吨煤炭。 当欧洲人还在为电费账单发愁时,中国的高铁乘客已经在享受“用电不要钱”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