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反内卷全面来袭,中国经济大转型已经正式开始。一夜之间,整个中国都在减产,光伏减产

反内卷全面来袭,中国经济大转型已经正式开始。一夜之间,整个中国都在减产,光伏减产、水泥减产、钢铁减产、猪肉减产、汽车减产。持续了30年的产能大扩张正式宣告结束,而反内卷则被拔高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翻天覆地的大变局呢?答案是,国内外的大环境都不允许我们继续卷下去了。 过去几十年我们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各地政府拼命招商引资,企业也一门心思扩产能。但问题来了,很多行业的产能早就超过了市场需求。 就拿光伏行业来说,2025 年中国的太阳能模块产能是全球需求的两倍,可实际利用率只有 44%。这么多产能堆在那儿,企业为了抢订单只能打价格战,光伏产品价格在 2024 年第一季度直接跌了 46%。价格越低,利润越薄,员工加班越多,形成了恶性循环。 钢铁、水泥这些传统行业也一样,产能利用率长期在 70% 以下,设备闲置、资源浪费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更要命的是,这种粗放式发展把环境和资源都压得喘不过气来。过去我们靠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换来了经济增长,但代价是雾霾天增多、河流污染。 现在国家要实现 “双碳” 目标,钢铁行业必须减排,水泥企业要错峰生产,这些政策逼着企业要么转型,要么淘汰。比如钢铁行业,这几年已经压减了 4000 多万吨粗钢产量,还完成了 1.34 亿吨产能的超低排放改造。再这么盲目扩张下去,环境根本吃不消。 人口结构的变化也让老路走不下去了。以前我们有大量廉价劳动力,企业可以靠人海战术扩张产能。但现在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劳动力人口逐年减少,招工难、用工贵成了常态。企业再想靠低价劳动力拼产能,成本只会越来越高。而且年轻人也不愿意再像过去那样拼命加班,对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有了更高要求,内卷严重的行业越来越难留住人。 再看国际环境,全球需求疲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和欧盟对中国的光伏、电动车、锂电池等产品加征关税,限制市场准入。比如美国在 2024 年把太阳能产品的关税提高了,直接影响了中国企业的出口利润。以前我们靠出口消化过剩产能,现在这条路被堵上了,只能转向内需。可国内市场就这么大,企业还在拼命扩产,结果只能是窝里斗,内卷越来越严重。 更麻烦的是,全球产业链在重组,中国面临着低端产业转移和高端竞争的双重压力。越南、印度等国家在低端制造业上和我们抢订单,而欧美国家又在高端技术上卡脖子。现在国家推动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企业搞技术创新,从 “中国制造” 转向 “中国智造”。 政策层面也在全力推动转型。中央财经委员会专门开会强调要治理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把反内卷纳入了法律范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还针对光伏、汽车等行业出台了 10 项整治措施。 各地政府也在调整考核指标,不再只看 GDP 增速,而是更注重产业协同和绿色发展。比如地方政府招商时,不再盲目引进重复项目,而是引导企业差异化竞争,避免同质化内卷。 在这种内外压力下,反内卷成了必然选择。企业开始主动减产,调整结构。光伏企业集体减产 30%,汽车行业呼吁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一些龙头企业还牵头建立技术联盟,加大研发投入,比如 TCL 华星通过 AI 技术提升生产效率,良率提高了 70%。中小企业则转向细分市场,避免和大企业正面竞争。这种转型虽然痛苦,但却是必须经历的过程。 这场大变局就像一场大考,考验着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智慧。它提醒我们,靠扩张产能、打价格战的老路已经走不通了,只有通过技术升级、绿色转型、优化结构,才能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虽然短期内会有阵痛,比如企业倒闭、员工失业,但从长远看,这是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