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祝学军在研发东风—17时,发现导弹在飞行中,极易遭到外部干扰,所有人都建议增加反电子系统,不料,祝学军却说:“与其被动防御,不如让导弹在雷达中消失!”此话一出,所有人都认为她异想天开,而她却坚信自己的思路是对的! 1962年,祝学军出生在沈阳,父亲给她取名“学军”,就是希望她长大后能为国家做些实事。小时候的祝学军,和别的孩子不太一样。 别的孩子还在纠结作业没写完时,她已经在琢磨课本上的难题,别的孩子忙着玩耍时,她总爱蹲在一旁看大人做实验,手里还拿着小本子记些什么。 上了高中,祝学军开始慢慢懂了父亲取名的深意。 那时候国家的军事实力还不算强,新闻里偶尔会提到国外的先进武器,她心里总憋着一股劲。 “要是咱们国家也有厉害的武器,就没人敢欺负了。”这个念头,成了她学习的动力。 17岁那年,她凭着全省第一的成绩拿到了好几个名牌大学的橄榄枝,可她一门心思要去国防科技大学。 老师劝她,女孩子学军工太苦了,不如选个轻松点的专业,她只说了句“保家卫国不分男女”,就背着书包走进了国防科技大学的校门。 大学四年,祝学军几乎泡在了图书馆和实验室。 上世纪八十年代,不少年轻人喜欢文学、政治这些“时髦”专业,女生更是很少碰理科。 可她天天抱着导弹设计、弹道理论的书啃,晚上还跟着老师做实验,常常忙到深夜。 1984年毕业时,有单位递来橄榄枝,说能安排个清闲的机关工作,她想都没想就拒了。 “我学这些,不是为了坐办公室的。”之后三年,她在实验室里埋头写论文、做研究,1987年终于如愿进了武器研究所。 刚进研究所那会儿,国家的导弹技术还比较落后。 别人觉得她一个年轻姑娘干不了啥,可她凭着一股韧劲,短短一年就成了导弹电气系统的总设计师,那年她才25岁。 同事们说,祝学军身上有股“轴劲”,碰上难题不解决不睡觉,桌上的演算纸堆得比字典还高。 在研究所待了几年,祝学军接到了一个重要任务,参与东风-17导弹的研制。 当时大家都知道,这导弹要是能成,国家的腰杆就能挺得更直。 可研制过程没那么顺,最头疼的问题是导弹飞上天后,很容易被对方的雷达发现,然后被拦截。 试了好几次,结果都不理想,团队里不少人急得睡不着觉,有人说要不加点反电子系统,被动防一防。 祝学军却摇了摇头,她说:“防得住一时,防不住一世,不如让它在雷达眼里‘消失’。” 这话一出,不少人觉得她异想天开。 那时候,别说中国,全世界都没哪个国家能做到让导弹“隐身”。 可祝学军不觉得难,她翻出钱学森院士早年的弹道理论,又查了大量资料,提出把“乘波体”设计和钱学森弹道结合起来。 简单说,就是让导弹的飞行轨迹像打水漂一样,忽高忽低,雷达根本算不准,再加上特殊的外形设计,雷达波很难反射回去。 接下来的日子,她几乎住在了实验室。 白天和团队算数据,晚上对着图纸改设计,有时候熬得眼睛通红,就用冷水洗把脸接着干。 有次实验失败,她盯着屏幕看了一整夜,第二天一早拿着新方案对大家说:“再试一次,肯定行。” 就这么一点点磨,几年后,东风-17的雏形终于做了出来。 2019年,东风-17在阅兵仪式上亮了相。 那时候大家才知道,这导弹真能躲开雷达拦截,美国的反导系统在它面前,几乎成了摆设。 国外媒体报道时,都提到了祝学军,说她是“比核弹还让人在意的科学家”。 这些年,祝学军在导弹领域做的事不止这一件。 她当了好几型导弹的总设计师,还建立了助推滑翔导弹的设计理论体系,让中国的地地战术导弹从只能威慑,变成了能实战、能侦查、能灵活变轨的“利器”。 2019年,她当选为中科院院士,还拿过不少科技创新奖项,可她很少露面,大部分时间还是泡在研究所里。 有人说,一个女人搞导弹太苦了。 祝学军不这么想,她觉得能为国家做点实在事,比啥都值,从17岁选专业,到25岁当总设计师,再到带着团队搞出东风-17,她走的每一步都和“保家卫国”这四个字绑在一起。 现在的年轻人总说没找到合适的偶像,其实像祝学军这样的人,才该是真正的榜样。 他们一辈子扎根在实验室、靶场,干的是守护国家的大事,凭的是真本事、硬功夫。 真希望咱们的宣传里,能多些这样保家卫国的英雄,少些娱乐明星的八卦,毕竟,是这些默默奉献的人,让咱们能安安稳稳地过日子。 信息来源: 大兴安岭妇联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