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太阳]7月22日报道,湖北黄石,3个小男孩趁着家里没人,穿好装备组团准备游泳,

[太阳]7月22日报道,湖北黄石,3个小男孩趁着家里没人,穿好装备组团准备游泳,在电梯就跟民警装了个正着,民警了解完情况,说跟3个孩子做个游戏,谁知道接下来的事让小男孩脸色大变。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小孩哥”结伴准备外出游泳,电梯巧遇民警后上演硬核“防溺水”教育。)   一到夏天,孩子们的心就野了,总惦记着往水边跑。可对家长社会来说,这恰恰是每年最需要绷紧弦的时候。揪心的新闻里主角大多是背着大人偷跑去玩水的孩子。   这种时候,公安民警的日常巡逻像是一道移动的防线。他们的每一次偶遇,都可能挡住一场没人想看到的悲剧。   湖北黄石的某居民楼里,空气中弥漫着一丝燥热,也夹杂着三个小男孩按捺不住的兴奋。   游泳圈,游泳衣,全副武装的他们,趁着家里大人不在,精心策划了一场“秘密任务”:组团去楼下游泳痛快一番,享受这属于他们的自由与清凉。   电梯门缓缓合上,那份即将得逞的窃喜在他们脸上蔓延。三个男孩的兴奋劲儿藏都藏不住,根本没意识到潜在的危险可能就在身边。   然而,就在电梯降到某一层时,“叮”地一声,门再次打开——门外站着的,竟然是两位身着制服的民警!   四目相对,男孩们脸上的兴奋瞬间凝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无措与慌张。民警打量着眼前这三个全副武装的小家伙,眼神中带着一丝了然。简短几句询问,便将他们的“游泳大计”摸了个一清二楚。   直接说教,这个年纪的孩子未必听得进去。民警叔叔没有严厉批评,反而嘴角微扬,提出了一个“游戏”。他微笑着对孩子们说:“来,我们来玩个游戏,看看谁最厉害!”   其中一个警官脑子一转,想了个主意。他突然开口:“我们的口号是……”三个小脑袋面面相觑,显然没跟上警察叔叔的节奏。民警接着引导:“不准私自下水游泳!”旁边的一个小女孩立马跟上:“不准私自下水游泳!”   领头的男孩似乎明白了,手里紧紧攥着的玩具枪都忘了玩,小声接了一句:“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另外两个也反应过来,跟着喊。等电梯门再打开,刚才还摩拳擦掌的“游泳健将”们已经彻底“冷静”下来。   三个小男孩有点不甘心,但很老实地对民警说“警察叔叔,我们这就回家。”看着他们乘电梯安全上楼,两位民警才算松了口气。   不过,不是所有危险都能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化解。有些时候,警察必须用最直接的方式介入。   去年民警正在辖区重点水域巡逻。他们远远瞥见河边的沼泽地里有四个小小的身影在晃动,正准备下水。更关键的是,周围一个大人都没有。   那片水域本就偏僻,水下情况不明,而这几个孩子最大的才11岁,最小的不过7岁,真要是一个没站稳滑下去,后果谁也担不起。   民警想都没想,警车靠边一停,人就冲了下去,一边跑一边扯着嗓子喊,用最快的速度喝止了他们。四个孩子被这突如其来的喊声吓了一跳,赶紧跑回岸上。   面对这几张天真的脸,民警硬不起心肠来,只好收起严肃,耐着性子跟他们聊野外游泳真的非常的危险,尤其他们还是一个个小孩子,孩子们的笑容渐渐消失,也慢慢懂了自己错在哪,保证以后再也不敢自己跑来河边玩了。   防溺水不仅仅是警察的事,它需要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一起出力。警察不可能出现在每一部电梯里,也不可能巡逻到每一片危险的水域。当没有警察碰巧出现的时候,我们靠什么来保护这些孩子?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每个家长的监护责任里,在学校日复一日的安全教育里,也在我们每个社会成员的相互提醒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