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委会现在愁坏了。 它没想到,巴黎奥运会刚过,申办城市稀少,又有人点名批评接手。 可国人清楚记得2008年那次反复审查,费时费力不少。 不理他们最妥当。北京办过冬奥和大运会,早证明了能力。犯不着去救场。 其实,这种情况放到现在,大家似乎早已不怎么惊讶。奥委会这种态度,也只能让人感慨,国际体育赛事的背后,真的是风口浪尖上的事儿。从2016年里约奥运会到2020东京奥运会,每一次的举办地选择都让人有点“哗然”。 大家知道,大多数人心里都明白,这些赛事的背后涉及的,不仅是体育本身,还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 承办城市的选拔,早已不仅仅是比拼设施和资源,甚至能影响一个国家的形象和国际地位。这不禁让人问,究竟是为了体育,还是为了其他一些看不见的利益? 现在回头看看,北京几乎已经成为了一个典范。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2014年冬奥申办的落地,再到2022年冬奥的圆满收官,不论是政府的支持,还是民众的参与,乃至赛事的组织,能够清晰看到的是中国不止一次地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办赛能力。 面对一堆“质疑声”,似乎再也没有必要再去迎合任何外界的眼光。如果不是这次选择的申办城市稀少,奥委会真的没有理由再让北京出面去“救场”了。 很多人认为,国际奥委会已经站在了一个相对“尴尬”的位置。每次面对申办城市的摇摆不定,它们不得不再次考虑是否应该把“奥运”的大旗重新交到像北京这样有实力的城市手上。 可是,这种“被动救场”的感觉,很可能会影响到全球对奥运会的整体印象——好像奥运会不再是每个城市都能争取的目标,而是某些“问题城市”的“最后希望”。这显然不是一个好的局面。 话说回来,北京完全不需要再去证明自己的“办赛能力”了。毕竟,这座城市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规模庞大的国际赛事,再加上完美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超高的组织能力,北京早就有了让世界刮目相看的资格。 它不需要再去通过举办奥运来证明什么,反而是其他那些申办城市,像巴黎和伦敦,也许需要多些时间去从每个细节里看出奥运会承办所需要的能力。 事实上,北京就已经用“冬奥会”和“夏季大运会”的成功经验,向世界展现了其完全胜任任何大型国际赛事的能力。 再想一想,北京的确没有必要再去“救场”。它已经能够安然面对那些不靠谱的提议和反复的要求,凭借多年的经验,直接选择放手让其他有需要的城市去应对问题。 想当年,北京从申办到成功的过程中,付出了不小的努力,很多人记得那次漫长的评审过程和不断的压力,但这并不代表要继续陷入重复的模式中。 反而,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质疑”最终也没有能够阻止北京的成功,反而成了它在国际体育界越来越有话语权的资本。 其实,每一次奥运会背后不仅仅是比赛,它还代表了一个国家甚至是一个城市的国际形象和文化输出。而北京已经牢牢掌握了这一点。 它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多年的积淀和准备。这种“独立自主”的态度,给了世界一种全新的理解,证明了不仅仅是通过举办奥运来“证明”自己,而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成绩,让世界看到它的存在价值。 所以,作为一个已经积累了足够经验的城市,北京真的不需要再去“救场”,也没有义务去接手那些有疑虑的任务。 它可以放下那些外界的压力,继续专注于自己的发展和进步。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办赛优势,而北京则已经证明了自己的独特性。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中国奥委会 奥委会争议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