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金石世界里的“行者”——海都专访福州籍著名金石鉴藏家梁章凯

N海都全媒体记者宋晖林涓/文

受访者供图

近日,一部以西泠印社理事、福州籍著名金石鉴藏家梁章凯为主角的纪录片《行者》在央视网、金鹰纪实频道、星空中国、星空国际频道等平台播出,吸引了不少人关注。主人公梁章凯以脚步为笔,寻找被岁月尘封的金石记忆。纪录片没有刻意地煽情,却让人莫名感动,主人公为了自己喜欢的事,不惜代价、义无反顾地背上行囊,转身出发。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许江评价说:“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许江也为这部纪录片题写了“行者”二字。刚从杭州飞回来的梁章凯被海都记者“逮住”,沉浸式分享了金石收藏之趣。

梁章凯在福州的工作室

闯入者

梁章凯出生于福州的一个艺术世家,父亲梁桂元是首任东方书画社社长。儿时,就在父亲身边学画,自然而然地开始了中国传统书画的熏陶。“可以说我是闻着墨香长大的。”少年许江曾跟随梁桂元学画,梁章凯甚至还成为了许江那批学生的素描模特。

从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梁章凯拿起的是相机,成为一名摄影记者,之后他又前往日本学习商业摄影,但却意外被日本文化界视中国金石书画篆刻为传承所震撼,从此,研究金石篆刻的新世界就此打开。

研究金石,绕不开对吴昌硕的研究。吴昌硕是晚清民国时期的艺术巨匠,集“诗、书、画、印”于一身,在篆刻艺术上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的篆刻对日本篆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在日本,看到了吴昌硕的印章,让我痴迷。”梁章凯说,从那时起,他就想寻找吴昌硕与日本篆刻家之间的传承故事。为了考证吴昌硕与日本书法家日下部鸣鹤是否见过面,梁章凯背上行囊飞到东京、大阪、京都,一页页翻阅资料,生怕错过任何线索。“那一刻,我感觉是与吴昌硕先生进行精神对话。”

梁章凯在日本寻访金石名家

练功

“虚素”是梁章凯印章收藏中最喜欢的一枚吴昌硕的印章。“刻这枚印章时,吴先生已69岁了,吴昌硕晚年信佛,因此这方‘虚素’是他最喜欢用的自用印。”印章拍到手后,梁章凯把玩时发现印章上有个极小的缺口,“最早的印谱是没有缺口的,我就开始了探寻,这个缺口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他如福尔摩斯般查找起来,直到得到了答案,“吴昌硕82岁时,这个缺口出现了”。这个发现为鉴定领域提供了一个重要依据,吴昌硕82岁以后的书画作品中,如钤印这方“虚素”印章的,印章如无缺口必是伪品。

梁章凯收藏的吴昌硕“虚素”印章

“虚素”印拓

“他属于什么年代?他的风格什么样?有什么性格?谁刻的,谁用的,什么时候用?知道了这些才能完整地理解。”梁章凯因对细节的执着,练就了鉴藏界的独到功夫。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梁章凯便开始收藏明清金石篆刻作品,可谓是金石收藏市场最早的探路者。他着力收藏明清流派篆刻,特别关注“西泠八家”及赵之谦、吴让之、吴昌硕等名家印章。1995年10月北京荣宝拍卖公司首届艺术拍卖会——这是国内第一场印章专场拍卖会,梁章凯凭其专业能力成为这场专卖会印章专场的顾问。

气度

“传朴堂”堂号印是梁章凯收藏中的重器。这方印同样是吴昌硕先生所刻,也是最大的一方,印主人为葛昌楹。“平湖传朴堂”为江南四大藏书楼之一,在金石收藏圈也是鼎鼎大名,葛昌楹先生以40万卷藏书、2000余方印章而闻名江南。康有为曾为他题写对联:“藏书十万卷,集印一千方”。葛家又将他的收藏印制了印谱,在印谱的第一页往往都钤印着这枚吴昌硕所刻的“传朴堂”堂号。

吴昌硕刻“传朴堂”堂号印

这方印章的用料正是福州的寿山石。材质好、印钮好、刻得好,更是名家篆刻、名家收藏,这是梁章凯口中所说的“无敌手之印”。

他得知记者也喜欢篆刻,马上摊开桌面,拿出印盒,一层层打开包裹的绢布,“能上手吗?”梁老师很大方地说:“当然!”

有印必有谱,梁章凯现在在鉴藏方面的学术研究如同葛昌楹先生把毕生收藏记录成谱,以让更多的同好者看到,他给自己的KPI是每年出版一本专著,而他主编的很多书已经成为美院学生们的工具书,“这是我想在金石鉴藏上,希望与前人一样达到这样的理想境界”。

两年前,西泠印社建社120周年,梁章凯筹备了“虞山印宗——赵古泥篆刻作品展”,倾其所有,分享他在金石领域数十年的心得,他更捐出了赵古泥的印章。在中国美术学院他又一次捐出赵古泥的印章,还挑选十余方名家篆刻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金石魅力。学生们如痴如醉欣赏把玩,这是他们在书本上所无法感受到的气场。许江也评价说,“不是偷摸地藏着,这需要气度”。

梁章凯主编的图书

推动

福州寿山村,是梁章凯经常要去的地方。他常与寿山石文化的从业者交流:“不能只停留在买卖石材,要把自然元素和艺术元素融合在一起,这才是寿山石的真正价值。”2017年一场特别的寿山石雕刻艺术展在杭州西泠印社美术馆举办,梁章凯推出了几位福建青年寿山石雕刻家,他们的雕刻作品不仅局限于传统,还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时代气质。“一个雕刻、一个篆刻,同样是刻,但理解不同。”梁章凯带着寿山石雕新生力量在西泠印社办展,是想让福州的寿山石雕文化与杭州金石篆刻文化产生碰撞,这对工艺美术师们来说是大开眼界的事。

2018年,在福州丝路艺术馆,梁章凯又策划了一场轰动一时的特展《金石相期》,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珍藏的金石精华展出,这场展览正是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大赛的重要部分,印石文化已超过了石头本身的价值。

每一届比赛他都担任评委,亲力亲为,让海峡两岸的印人有交流展示的机会,推选优秀作品。梁章凯说:“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如何提升寿山石的文化附加值,让寿山石成为福州的一张文化名片。”

采访结束后的第二天,梁章凯又背上行囊出发日本,同样是为了他所热爱的金石。

审核:姚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