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对华发出前所未有警告:中国必须牢记印度的红线。 最近印度媒体《印度快报》发了一篇文章,标题挺唬人,叫“中国必须牢记印度的红线”。 这文章里又是强调平等尊重,又是指责中国不回应印度的核心利益,活脱脱一副受害者的样子。 可大家别忘了,印度在台海问题上可是小动作不断,还在边境增兵,这不是典型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吗? 2012年《印度时报》就提出台海危机时在边境施压的想法,可这简直是纸上谈兵。 中国五大战区的战略纵深,完全能在应对东部挑战的同时,对西南方向保持压倒性优势。 美国想拉印度当“印太战略”的棋子,可印度要是真当了这个炮灰,恐怕1962年的惨败又得重演。 印度在手机零部件、工业机床等关键领域对中国的依赖度超过70%。 可印度一边依赖中国供应链,一边又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这种矛盾在半导体领域更明显——印度半导体产业60%的原材料都得从中国进口,却还禁止华为参与5G建设。 更讽刺的是,美国为了逼印度站队,竟然要对中印同时加征500%的关税,理由是两国和俄罗斯的能源交易。 这让印度陷入两难:一边是美国的关税大棒,一边是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真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2025年6月,美日印在关岛附近举行“马拉巴尔”军演,重点搞反潜训练,目标直指中国潜艇。可印度又不想完全倒向美国,坚持所谓的“战略独立”。 这种摇摆反映出印度的尴尬:既想借力打力,又怕引火烧身。 2025年1月,中印副外长级对话达成了不少共识,比如恢复直航、重启印度香客赴西藏朝圣、加强跨境河流合作等。 7月印度外长苏杰生访华,双方同意加快恢复直航,还在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多边平台加强沟通。 在可再生能源领域,中印合作已经有了成功案例。 江苏大小颜公司和印度UTL合作的4GW光伏项目,预计每年能生产满足1200万户家庭用电的组件,还能减排3200万吨二氧化碳。 晶科能源和印度ACME集团在阿曼的光伏制氢项目,更是把合作拓展到了第三国市场。 这种互补性在制药和软件领域同样存在,印度的仿制药和中国的原料药,印度的软件服务和中国的硬件制造,完全可以形成产业链的良性互动。 但合作的路上也有不少绊脚石。 印度国内民族主义情绪升温,部分势力把中国当成战略竞争对手。 2025年6月印度航空坠机事件后,公众对外国媒体指责飞行员的反应强烈,这种民族情绪很容易被政治势力利用。 另外,印度智库虽然提议放宽中企投资限制到24%,但政策还没正式实施,而且可能随时调整。这种政策的不确定性,让中企在印度投资时不得不三思而后行。 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中印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合作的好处远远大于对抗。 中国在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既是防御需要,也是为了改善当地民生。 印度如果能放下殖民时代的幻想,以务实态度对待双边关系,完全可以在“龙象共舞”的框架下实现互利共赢。 中印关系的走向,关键在于双方能否妥善处理分歧,增进互信。 如果印度继续炒作“红线”议题,只会加剧地区紧张,损害两国的根本利益。 相反,如果双方能跳出零和博弈的思维,在气候变化、跨境水资源管理、产业链整合等领域加强合作,完全可以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毕竟,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对抗从来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合作才是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