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深圳女子嫌丈夫配不上自己,离婚多次,丈夫一直没同意。她用7年时间挥霍到欠债,丈夫只好离婚。然而,40年后,他做了一件让儿子吃惊的事。 时间倒转至1978年,25岁的李国栋还是深圳水产公司工人,经人介绍认识了返城知青王秀英。那时的深圳尚是渔村风貌,但改革春风已在悄然酝酿。 两人婚后挤在李家承租的9平方米单位公房里,李国栋每日骑自行车去码头清点鱼获,王秀英则在新建的服装厂踩缝纫机。 经济特区的设立像一针催化剂,王秀英因能说几句英语被提拔为外贸跟单员,收入很快超过丈夫两倍。 当霓虹灯开始取代煤油灯照亮街道时,家里的争吵声也与夜市的喧嚣同步增长——王秀英嫌弃丈夫的工友做派,甚至厌恶他身上散不去的鱼腥味。 这场离婚拉锯战持续七年,期间王秀英两次起诉均因“感情未完全破裂”被驳回。为逃离压抑环境,她辞职投身当时火热的进口服装生意,不料在1987年走私整治中货物被扣,欠下相当于十年工资的债务。 追债人用红漆在公房外墙涂满恐吓语的那个雨夜,李国栋默默取出存折还清债务,次日终于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 王秀英只要了6平方米的暂住权,却不知这个决定将在二十年后让自己错失改变命运的机会。 2005年深圳启动住房改革,当年那间破败公房已成黄金地段商品房。凭借唯一承租人身份,李国栋仅花2.8万元就获得70%产权,而寄居在此的王秀英因当年未主张承租权,与数百万元增值收益失之交臂。 彼时她已辗转多省打工,类风湿关节炎使她手指扭曲如枯枝,最终蜗居在江西某县城的廉租房里。2010年李国栋从共同熟人处得知前妻境遇,便开始了每月雷打不动的汇款,这个秘密直到儿子整理保单时才意外曝光。 这场持续四十年的纠葛,折射出中国婚恋观念与法律意识的时代变迁。 1980年代离婚诉讼中常见“感情未破裂”的判决理由,法院往往优先考虑家庭完整度,却忽视了婚姻关系中的精神压迫。王秀英当年放弃主张承租权,也暴露了民众对财产权益认知的缺失——就像2002年北京某离婚案中,女方因未要求房产份额,在旧城改造时眼睁睁看着前夫获赔三套回迁房。 李伟最初无法理解父亲的行为:“她拖累您七年,值得吗?”李国栋摩挲着1978年的结婚照回应:“债她还了,苦我吃了,难道还要搭上后半生的恨?” 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2018年某慈善调查显示,中国男性对前配偶的经济援助比例高达23%,远超西方国家的8%——在快速迭代的社会关系里,中国人依然保持着某种古老的温存逻辑。 当李伟最终把父亲带到江西那间泛着霉味的廉租房前,王秀英正佝偻着身子晾晒衣物。阳台上晾着的廉价化纤衫随风晃动,与远处新建购物中心的玻璃幕墙形成奇异的互文。 李国栋没有上前相认,只是将新存折塞进锈蚀的信箱。存折扉页印着深圳国贸大厦的烫金图案,那是1984年王秀英接外贸订单时最向往的地方,此刻以这种方式抵达她手中,迟到了整整三十一年。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