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3年,占据了乌克兰20%的土地,为什么俄罗斯还不收手?
答案很简单,随着冲突的持续,俄罗斯的目标变了。
最早,俄只是想通过军事行动来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
后来俄罗斯发现欧美全部下场了,不打不行了。
打了一千多天,战线从顿巴斯一直拉到了第聂伯河,俄罗斯和俄罗斯却始终没有按下“暂停键”。
很多人不明白,都以为战争拖了这么久,是因为俄罗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可真相往往没那么复杂。
俄罗斯不是不知道代价,而是从一开始就没想打到现在。
只是路走着走着,目标就不一样了。
最初这场仗开打,是从“安全焦虑”开始的。
2022年2月,俄军进入乌克兰时,普京讲得很清楚:不允许乌克兰加入北约,这是红线。
在俄罗斯看来,北约就是美国的马甲,一旦乌克兰入约,北约武器就能推到俄家门口。
所以说不打是不行的,是为了在乌东筑一道缓冲带,保护本土安全。
但这条“红线”并没有被西方认真对待。
战争刚打几个月,西方的大包大揽就来了。
美国、欧盟、日本、甚至澳大利亚都加入对乌援助,弹药、火炮、防空系统一车车往基辅送。
美国援助总额已经飙到了1140亿欧元,乌军甚至用美制“海马斯”火箭打到了克里米亚大桥,直接戳中俄罗斯的神经。
普京的态度也在这一年变了。
他在国情咨文里讲得更直接,不再说什么“有限目标”,而是强调要彻底解除乌克兰的军事威胁。
换句话说,已经不光是守住边境,而是要把乌克兰变成不能再威胁俄罗斯的国家。
到这里,战争已经从“防御”变成了“战略博弈”。
到了2025年,俄罗斯的目标已经不只在乌克兰。
根据中国社科院的分析,这场战争成了多极世界与单极霸权之间的博弈平台。
俄方不再把冲突当成“与邻国的争端”,而是看成与整个西方集团的较量。
这种认知变化,是战争持续的关键原因。
战争打得久,靠的可不只是情绪,还得有底气。
俄罗斯手里的底牌不少,特别是在能源和军工上。
2024年,俄罗斯对中国的石油出口就达到了1.0847亿吨,虽然价格打了折扣,但也赚了45亿美元。
印度那边,炼油厂几乎是三班倒,进口增长了300%。
再加上土耳其溪天然气管道满负荷运转,俄罗斯的能源出口并没有像西方想象中那样断崖式下跌。
不光出口,俄罗斯还在用“以战养战”的方式维持战事。
顿巴斯的煤矿、赫尔松的粮仓、扎波罗热的核电站,全都成了“补给线”。
每天有三百辆卡车从顿涅茨克往俄境内运煤送钢,赫尔松的小麦出口比战前还涨了40%,而扎波罗热核电站每天给莫斯科输送的电量,占了全市用电的十分之一。
最重要的是军工。
俄防长别洛乌索夫公开宣布,FPV无人机年产能已经接近百万架。
德国情报部门甚至警告说,俄罗斯可能准备实施“一次齐射两千架”的饱和攻击。
这种无人机战术,不光成本低,还让西方国家的昂贵防空系统变得捉襟见肘。
但战争不是俄罗斯一个人在打,西方也没闲着。
2025年7月14日,美国发布“重新武装乌克兰”计划,要求北约国家出资采购美制武器援乌,但是法国、意大利、捷克等五国却表示反对。
与此同时,西方开始松动对乌武器使用的限制。
德国已经默许乌军用援助武器打击俄本土。
泽连斯基也没闲着,启动了“雷霆-2”弹道导弹的量产,这种导弹能兼容德制发射系统,最大射程覆盖莫斯科。
而俄方也不是任人打。
外交部直接放话,哪国允许乌军用本国武器攻击俄本土,就别怪俄把你们的军事基地也列入打击范围。
战线在拉长,代价也越来越大。
光是在7月21日这一天,俄军就发射了426架无人机和24枚导弹。
乌军拦截了403架,但每拦下一架无人机,代价是500万欧元的“爱国者”导弹。
而俄无人机的成本,只有五万欧元。
这种以小博大的打法,正是俄军目前的策略。
战争打到这个份上,谈判的声音也重新响起。
7月19日,泽连斯基提出新一轮会谈,地点选在伊斯坦布尔。
但双方的底线,几乎没有交集。
俄方要求乌克兰承认克里米亚和乌东四州的归属,还要在协议里写上“去军事化”。
乌方嘴上喊“必须完全撤军”,私下却在讨论割让20%国土换取安全保障。
如今俄罗斯不收手,不是因为贪图乌克兰的土地,而是因为这场战争已经成了它和整个西方体系博弈的主战场。
而西方不愿停手,也不是因为乌克兰,而是想借这场战争压垮俄罗斯。
和平的出口,不在乌克兰,而在大国之间的战略妥协。
现在看,这个出口还远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