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一对红军夫妻在执行任务时失散,女人受了重伤,54年后,她去菜市场买菜,却意外听到丈夫的名字,他还活着吗?
蒋红英老太太在菜市场买菜,路过一家新开的铺子。
年轻店主干活的样子让她觉得莫名亲近,不由得停下脚,多说了两句闲话。
店主无意间说起自家爷爷也是老红军。
蒋红英心里一动,顺口打听店主爷爷的姓名和部队。
“叫赵基生”,店主随口一答。
蒋红英的心猛地提到了嗓子眼,声音都有点不稳了,紧跟着问:“赵基生?是不是在11军31师干过?”
店主很惊讶,说:“就是31师!您老咋知道?”
边说边拿出自己跟爷爷的合影给蒋红英看。
照片递到眼前,蒋红英只觉得天旋地转,赶紧扶住柜台才没摔倒,眼泪忍不住涌上来。
照片里的老头儿,满头皱纹,分明就是她以为五十多年前就没了踪影的丈夫赵基生!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没想到在这平平常常的街边上,老天爷把断了五十多年的线头又给接上了。
更让她没想到的是,眼前这个聊得投机的年轻店主姑娘,居然是丈夫的亲孙女。
你说这事弄的,谁想得到呢?
赵基生是战场上的骨干,冲锋陷阵都在前头。
蒋红英在后方做搞情报传递的工作,天天悬着一颗心,就怕丈夫出事儿,巴望着哪天能不再分开。
可惜,她不知道,丈夫在激烈的战斗中受了重伤,被战友们拼死抢下来,送到了后方的医院抢救。
那时候战事太吃紧了,到处都是枪炮声,消息也传得慢。
两个人就这么断了联系,谁也不知道谁的死活,好比断线的风筝。
一九三三年那年头,蒋红英自个儿也经历了一场生死劫。
她送一份顶重要的情报时被日本兵盯上了。
眼看着跑不掉了,情况太急,她狠下心来,把那张关系好多同志性命的纸卷成一团,硬是吞进了肚子里。
鬼子兵抓住她,把身上翻了个遍也啥也没找着。
那帮凶残的鬼子兵恼羞成怒,用刺刀在她腿上连着捅了好几下。
她痛得昏死过去,血流了一地。
鬼子以为她肯定活不成了,这才转身离开。
多亏了附近的老百姓心眼好,偷偷发现了她,费了老大的劲儿把她抬回去,找郎中偷偷治伤。
这才算是捡回了一条命。
好不容易等伤养得差不多了,蒋红英赶回部队驻扎的地方找组织。
可部队早就接到命令,转移去了别处打仗了,影子都没留下。
举目无亲,彻底和组织断了线,蒋红英心里苦得像喝了黄连。
她拖着一条伤腿,带着满身的疤,还有对丈夫揪心的挂念,咬紧牙关,一瘸一拐,硬是走回了远在江苏的老家。
家里只剩下年迈的老母亲了,娘俩只能相依为命。
打那以后,找组织、打听丈夫赵基生的下落,成了蒋红英心里头永远放不下的一块大石头。
她能想到的法子都使尽了——托人帮忙捎信、自己动手写信打听,可所有的努力都像是石头沉进了大海,连个水花都看不见。
母亲流着眼泪,一遍又一遍劝她:“闺女啊,你别在赵基生一棵树上吊死啊,趁着年轻,再找个人家过日子吧。”
蒋红英实在不忍心看着老母亲都这样了还为自己熬心,为了让娘走得安心点,最终只能含泪点头。
她嫁给了当地一个老实巴交、心地善良的男人,两个人组成了新的家庭。
这生活呢,虽说没太大波浪,平平淡淡,但新丈夫对她是真心实意的好,日子也算安稳平静。
多年之后,因为工作需要,她和后来的丈夫搬到了河南生活。
那天她实在闷得难受,才出门去买菜,就这么着遇见了开铺子的孙女,引出了开头说的那一幕。
这边孙女觉得稀奇,给远方的爷爷赵基生寄去了蒋红英的照片。
她写信问爷爷认识不认识照片里这位叫蒋红英的老太太。
年过七十的赵基生拿到照片的手都忍不住直哆嗦。
他只瞥了一眼照片,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往下掉。
1987年8月,在众多亲朋老友的见证下,满头白发的赵基生和同样满鬓霜雪的蒋红英,又一次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婚礼上,赵基生老头紧紧攥着蒋红英老太太的手,两个人脸上挂满了泪水,那是高兴的泪花。
好事成双,就在他们重新成为夫妻的那个喜庆日子里,政府部门的文件也送到了家里头。
这份盖着大红印章的文件,清清楚楚地证明:蒋红英同志,是当年扛过枪、打过仗的老红军战士。
摸着手里这张沉甸甸的证明,蒋红英心里头翻江倒海,五味杂陈。
这一路走过来太过艰难,但到如今总算能对自己说一声:这一生啊,值了,没留下啥大遗憾。
这场被战争硬生生劈开了半个多世纪的缘份,兜兜转转一大圈,终于在人生的夕阳红里,又让两个老人走到了一起。
这故事本身就很传奇,后来又被电视台拍了纪录片,社会上大伙儿都知道这个事了,很多人提起这两个老人重圆的故事,都说真是比好多电影编的还曲折感人。
赵基生和蒋红英两位老人都已先后离世,带着这份沉甸甸的团圆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