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69年7月,毛主席问高碧岑:“中国北临苏联,南临印度,东临日本。如果他们联合

1969年7月,毛主席问高碧岑:“中国北临苏联,南临印度,东临日本。如果他们联合起来,从四面八方攻击中国,我们怎么办?”

彼时的中国正处在内外交困的漩涡中,北方的苏联在珍宝岛冲突后陈兵百万,南方的印度虎视眈眈,东面的日本虽被美国控制却暗流涌动,而国内震荡尚未平息。

毛泽东的提问绝非杞人忧天,而是一个战略家对民族命运的深刻忧思。

那个年代的中国人对战争并不陌生,朝鲜战争的硝烟才散去十几年,越南战场上美军的轰炸机仍在不远处轰鸣。

但毛泽东的视野里,真正的威胁从来不只是枪炮,他在九届一中全会上说得直白:“苏修攻击我们是‘小资产阶级的党’,说我们搞军事官僚专政。”

苏联的坦克可以碾过布拉格,自然也可能冲向北京,印度在1962年败退后一直伺机而动,日本虽被和平宪法束缚,但其工业潜力随时可能被美国转化为战争机器。

毛泽东看得清楚,中国被三面合围的阴影并非虚构,面对这样的困局,他的应对之策带着鲜明的个人印记。

他相信“兵民是胜利之本”,在井冈山时期就验证过人民战争的力量,抗美援朝时,他用“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魄力,把美军挡在三八线以南。

这次他依然选择把希望寄托在人民身上,九大预备会上他定调“准备打仗”,不是被动防御,而是要让全民皆兵成为真正的铜墙铁壁。

三线建设把工厂搬进深山,民兵训练让农民握紧钢枪,即便最坏的情况发生,中国也要像胡杨树般“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

但毛泽东的智慧不止于硬碰硬,他对高碧岑提问时,手里其实捏着几张暗牌。

1970年那颗划破天际的“东方红”卫星,向世界宣告中国有了捅破天的手段;同年发表的“五二〇声明”,则用“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的口号瓦解着对手的联盟。

最精妙的是他对美国伸出的橄榄枝,1972年尼克松的访华彻底打破了对华包围圈,用基辛格的话说,“毛泽东用一支香烟改变了冷战格局”。

这些动作看似分散,实则环环相扣:核武确保毁灭威慑,外交制造战略缓冲,人民战争拖垮来犯之敌。

毛泽东那句提问的价值,不在于预测准了所有威胁,而在于提醒中国人永远要保持“底线思维”。

他在1969年看不到中美建交的未来,但他知道必须为最坏情况做准备,这种思维在2018年中美贸易战、2020年全球疫情中一次次被验证其前瞻性。

如今南海的浪涛里游弋着国产航母,喀喇昆仑的雪山上有数字化哨所,毛泽东时代“深挖洞”的焦虑似乎已成往事。

但当他当年凝视地图上三面受敌的中国时,那个关于生存的终极命题依然值得深思:一个民族要如何在虎狼环伺中守住自己的文明火种?

答案或许就藏在他对斯诺说的那句话里“我是地才,地就是土地吧,没有人民,啥事都干不成啊。”土地与人民,这才是中国面对任何包围圈时最坚固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