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性时刻!中国最大自贸港来了,“第二个香港”即将诞生? 2025年12月18日,海南全岛封关运作将正式启动,这个曾因房地产泡沫留下600多栋烂尾楼的海岛,正以中国最大自贸港的身份,翻开开放新篇章。 很多人仍记得1988年海南建省时的狂热,“要挣钱,到海南”的口号下,两万多家房地产公司扎堆涌入,最终留下800亿元积压资金。 如今的开放却走在不同的轨道上。在三亚国际免税城,货架上74%的进口商品贴着零关税标签,从瑞士手表到泰国水果,价格比内地低两到三成。 游客拿着离岛免税额度单笑着说:“以前托朋友从香港带的香水,现在海南买更划算。”这种变化背后,是6600个税目零关税清单的支撑,较之前的1900个实现了跨越式扩容。 政策的温度藏在细节里。在海口江东新区,一家做跨境电商的企业负责人算了笔账:企业所得税从25%降到15%,一年能省出一套研发设备的钱。 而引进的新加坡技术骨干,个税最高15%的政策让他打消了回国的念头。这种“低税率”红利,正吸引越来越多企业把地区总部设在海南。 更特别的是“岛内自由”政策,在洋浦保税港区,原材料进境加工后再出口,无需重复报关,这种便利让当地的石化新材料产业在两年内集聚了30多家上下游企业。 产业的蜕变比数字更鲜活。过去在海南街头,旅行社的小旗子和房地产中介的广告牌随处可见;如今在博鳌乐城,国际新药同步上市的海报成了新风景,患者在这里能用到刚在欧美获批的抗癌药。 陵水的深海科技城,蛟龙号的试验母港旁,一群年轻工程师正调试自主研发的水下机器人。这些新兴产业与传统的热带农业、旅游业交织,构成了“新海南”的产业图谱。 在2024年,四大主导产业占比已超三分之二,昔日“房地产依赖症”正在痊愈。 有人总爱问海南会不会成为“第二个香港”,只能说两者各有天地。 “香港的货柜多数是转口的,而海南未来装的是海南本地造的光伏组件。”这种差异背后是定位的不同:香港是国际金融的“超级枢纽”,海南则是把“旅游消费”和“实体产业”做深做透。 在三亚的国际游艇港,外籍游艇通关时间从3天缩到8小时,这让这里的停泊量半年内翻了一番,这种“旅游+开放”的组合拳,正是海南的独特打法。 封关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 当琼州海峡的渡轮上,越来越多带着设备的工程师取代了单纯的游客;当海口的写字楼里,跨境资金结算的单据取代了房地产合同,海南正在书写新的故事。 7936亿元的GDP总量离万亿不远,更重要的是,这个中国最年轻的省份,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开放节奏。 12月18日的阳光洒在自贸港的标牌上,照亮的不仅是一个岛的未来,更是一个国家持续开放的决心。 信息来源:官宣!中国最大自贸港,来了:凤凰网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