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南现在最大问题实际是当地居民的认同问题!印度从六十年代起,就开始搞移民,想着把自己人迁过去来改变人口结构。这招在别的地方或许管用,可到了藏南就不行了。 藏南这地方,自古就是中国的,元朝时就写进了地图,清朝还在这儿设过驿站管事,后来到了近代,英国殖民印度那会儿,搞了个“麦克马洪线”,硬生生把藏南划给了印度,可中国压根没认过这回事。 等到1962年中印边境打了一仗,中国大获全胜,本来能把藏南拿回来,但仗打完了,中国主动撤了回去,结果印度一看有机可乘,立马派兵占了地,还开始往那儿塞人,这就是故事的开头。 印度这招挺狠,他们想着,只要把藏南塞满印度人,人口结构一变,地盘归属自然就变了。 从六十年代起,印度从东北部的阿萨姆邦、西孟加拉邦拉来大批农民,许诺给地给钱,把人往藏南赶,现在藏南140多万人口里,印度移民占了快100万。 当地原住民,像门巴族、珞巴族这些,加起来不到40万,数字上是变了,可老百姓的心没变,印度以为人多就能压住一切,可藏南的老百姓心里跟明镜似的,他们认的是中国。 就拿生活习惯来说,藏南的原住民祖祖辈辈说藏语,过藏历新年,家里有大事还得请喇嘛念经,印度来了以后,硬推印地语、印度教,还想把种姓制度塞进来,可当地人根本不买账。 有一件事特别有意思,2019年,印度在藏南的达旺地区修了个水电站,工程挺大,可当地人愣是不干,非说这水是神山流下来的,不能随便动。 结果工程拖了好几年,印度也没辙,老百姓心里有自己的根,硬压是压不下的。 藏南有个叫“墨脱”的地方,是中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可印度占了之后,硬在那儿修了条简易路,想把印度商人拉进来做生意。 结果呢,当地人宁可翻山越岭去西藏那边卖松茸,也不愿跟印度人打交道,松茸这东西,藏南特产,印度商人出价低,还老压价,西藏那边市场价高,还公平,老百姓一算账,心里自然有数,这不就是认同感的体现吗? 印度不光靠移民,还在文化上使劲,他们在学校里推印地语,把藏语课挤没了,课本里全是印度历史,压根不提西藏的事儿。 宗教上也搞小动作,藏传佛教的寺庙里,印度教的神像偷偷摆进去,排灯节被捧得热热闹闹,可藏南的传统节日“洛萨节”却冷清得不行。 经济上更是挤压,当地人靠编竹篮、织毛毯过日子,可印度商品一来,价格低得离谱,本地手艺人卖不出去,只能改行干苦力,这些招数越使劲,藏南人越反弹。 现在年轻人用手机上网,刷的全是藏文歌、拉萨的直播,藏文化的认同感不降反升。 2021年,印度在藏南搞了个“边境村计划”,说是要修50个村子,每村塞500个移民,摆明了想把藏南彻底“印度化”。 可这计划刚一开工,就炸了锅,当地人直接堵路,不让工程队进村,还把印度派来的官员赶了出去,印度一看这架势,赶紧说“只是发展项目,不是移民”,可谁信? 老百姓心里清楚得很,这是在抢他们的地、断他们的根,这事儿闹得挺大,印度媒体还报道过,可后来不了了之。 再往大了说,印度这几年在藏南的动作越来越猛,他们在边境试飞了无人机,号称“守护边疆”,其实就是想盯着中国的动静。 中国这边也没闲着,直接在边境装了反无人机设备,硬是把印度的“小飞机”挡了回去,军事上你来我往,可真正决定藏南归属的,还是老百姓的心。 印度屯了十万兵,拉上美国、日本撑腰,可老百姓不听你的,你咋办?反过来,中国在西藏修路架桥,5G信号都铺到边境了,藏南人一对比生活,谁好谁坏一目了然。 说到这儿,你们可能好奇,要是藏南真回来了,那100万印度移民咋办?这的确是个大问题。 有人担心,这些人待了几十年,会不会已经认了印度?其实不然,移民里不少人过得不好,印度许诺的地没兑现,补贴也少得可怜,好多人都想回老家。 2020年那会儿,藏南好几千移民跑回阿萨姆邦,印度拦都拦不住,他们在这儿没扎根,心里没归属,要是真收回来,愿意走的送走,愿意留的公平对待,再加上文化活动一搞,藏南变“中国城”不是梦。 这事儿的关键,还是看民心,印度靠硬塞人、强推文化,想把藏南变成自己的,可老百姓不认,他们喝着澜沧江的水,看着珠穆朗玛峰长大,小时候听的故事,都是保卫家园不让外人抢的。 这“外人”,不就是现在的印度吗?藏南的认同感,不是政策能改的,是山川河流、历史文化刻在骨子里的东西,印度折腾了六十年,就像在石头上种花,愣是没长起来。 未来咋样,不用急,藏南人自己会选,我们有信心,这片土地早晚回家,毕竟认同这东西,强扭的瓜不甜,真心换来的才稳。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