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北顿尖刀判变?俄第20近卫集团军损失惨重,拒绝执行指挥官命令? 这两天,在北顿涅

北顿尖刀判变?俄第20近卫集团军损失惨重,拒绝执行指挥官命令? 这两天,在北顿涅茨克方向,第20近卫集团军传出士兵拒绝执行进攻命令的消息。起初是乌克兰方面放出的材料,说有一个俄军突击排拒绝冲锋,与上级发生激烈冲突,甚至开枪杀死指挥官后向乌军投降。西方媒体迅速跟进,发布了一些据称是投降人员的照片。俄国防部没有回应,既不承认,也没有否认。 第20近卫集团军的身份不普通。这支部队历史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的第4近卫坦克集团军,曾经打过柏林,如今是俄西部军区的核心力量之一,驻地分布在沃罗涅日、库尔斯克、布良斯克等俄乌边境州份。按俄军建制,它下辖第144摩步师、第3摩步师以及多个直属火炮、防空、电子战和工兵单位,是典型的诸兵种合成集团军。 理论上,这种集团军应具备持续攻防能力,有足够的装甲配属和后勤保障,不该在正面战场崩盘,更不该出现“哗变”这种极端情况。但现实是,这支“牌面部队”,早已不是当初的样子。 2022年后,俄军推行BTG(营级战术群)模式,把完整集团军拆分为小型高强度突击编组。结果是编制虽然庞大,但能作战的就那么几千人。火炮、坦克集中,步兵却捉襟见肘。本质上,是把“军级火力”押在“营级人力”上,一旦推进受阻,就会迅速陷入消耗困境。 而第20近卫集团军,正是这种模式的典型牺牲品。 这支部队过去两年打遍整个卢甘斯克南部:斯瓦托沃、克列缅纳亚、红利曼、北顿涅茨克、博罗夫斯科耶……每一次战斗都伴随高强度进攻与拉锯。精锐合同兵早就打光了,新兵补不上、轮换跟不上,只能靠征召来的预备役与远东地区的“高补贴士兵”硬填。 所谓“高补贴”,也就是俄军许诺的死亡赔偿金,约合80~90万人民币,对于西伯利亚或外高加索的家庭来说,是无法拒绝的诱惑。许多人签了合同上战场,并不是为了胜利,只是希望“万一战死,家里人能好过一点”。这种人能打仗,但心态不是“进攻型”,更别提承担高风险突击任务。 现在问题来了:装备损耗大了,补不上;士兵来源杂了,带不动;连贯训练缺了,协同能力跟不上。更关键的是,前线士兵早已不是完整建制,而是临时拼凑的人数。指挥官下达强攻命令的时候,下面接令的可能是刚换了一批人、根本不清楚阵地地形和对手火力配置的预备役。 这种情况下,抗命只是时间问题。至于传言中“投降”,也不是不可理解。战场条件差、战损高、命令失去说服力,本身就会瓦解军纪。而一旦有一小部分人走出第一步,连锁反应就会迅速扩散。集团军这个级别的部队,如果都开始出现抵触命令的行为,说明士气问题已经不是“局部疲劳”,而是体系崩塌。 新任司令奥列格·米佳耶夫刚上任,身份是中将,但他的更换毫无实质意义。俄军体制之下,将军与一线士兵之间隔着十几级指挥链,缺乏有效反馈。更别提俄军内部长期的“精英-士兵”分层传统,士兵被称作“灰老鼠”,根本不被指挥体系当人看。 有人说他们投降是叛国。但问题是,他们为什么要服从一个看不到胜算、也无法保障基本生存的指令?更现实的是,他们一旦被标记为“投敌”,不仅面临法律追责,其家属连一分钱的补偿都拿不到。这种风险与回报彻底失衡的局面,最后只能以“自保”为唯一选择。 第20近卫集团军的这次崩口,不是个案。它只是把一个早已存在的问题推到台前:俄军的正规作战单位,在长时间高强度战争后,已经不再具备完整的结构和能力,所谓“近卫”只剩编号。 如果这种问题继续扩散,俄罗斯手中仅存的几个集团军主力也将陆续进入“有建制无战力”的状态。而在当前战线越来越依赖人力填补缺口的背景下,任何一支主力集团军的失能,都可能是压垮整体攻势的临界点。 参考资料: 《俄第20集团军部分士兵疑似抗命,乌军称已有人投降》乌克兰国家通讯社 《BBC报道:俄军北顿方向出现兵变传闻,国防部暂无回应》英国广播公司

评论列表

刘世华
刘世华 8
2025-07-25 07:40
客观点讲乌军投降的规模和人数还有次数应该远超俄军。
碧云天
碧云天 3
2025-07-25 08:06
消息来源:乌克兰和英国![吐舌头眯眼睛笑]
用户12xxx01
用户12xxx01 3
2025-07-25 07:17
整体为主,小集合为辅。无伤大雅……
八爪鱼
八爪鱼 2
2025-07-26 04:02
垃圾桶
蓝色经典
蓝色经典 2
2025-07-25 18:12
法新社7月17日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消息:为履行俄乌双方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达成的协议,俄方当天向乌方移交了1000具乌军遗体,并接收了19具俄军遗体。乌军净赚981具![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