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40师参谋长黎原因为打仗太厉害,资历却不够,军长为了提拔他,接连调走3任师长,不久,黎原就在朝鲜大放异彩! 黎原的军事生涯充满传奇色彩,他早年曾在国民党中央军校第十四期步兵科学习,成绩突出。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时,年仅20岁的黎原作为国民党军队的一员参加了这场惨烈的战役,亲眼目睹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伤亡惨重的场面,让满怀报国热情的黎原深感失望。 1938年,经董必武介绍,黎原脱离国民党经毅然北上延安,投奔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在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学习期间,黎原系统接受了游击战术训练,特别是对山地作战和夜战有了深入研究。 毕业后被分配到359旅717团,从排长干起,凭借过硬的军事素质和灵活的战术思维,很快崭露头角。 解放战争时期,在辽沈战役的黑山阻击战中,时任营长的黎原率部坚守101高地,创造了以一个营阻击国民党军一个师进攻的战例,战后黎原因功升任团参谋长。 1949年全军整编,黎原所在部队改番号为47军140师418团,黎原出任首任团长,这支部队南下作战一路打到湖南。 1950年初,47军奉命在湘西剿匪,黎原率418团采用"化整为零、分片包围"的战术,在3个月内歼灭土匪武装2000余人,缴获各类枪支1500余支,成为47军剿匪战绩最突出的团级单位。 军长曹里怀注意到了这位年轻团长的才能,在一次军事会议上,黎原提出的"以快制快、以变制变"的剿匪战术让曹里怀眼前一亮。 1950年6月,曹里怀破例让黎原兼任140师参谋长,保留418团团长职务,这种"一人双职"的安排在当时极为罕见。 朝鲜战争爆发后,47军接到入朝作战命令,曹里怀深知,朝鲜战场与国内剿匪完全不同,需要既懂游击战又精通阵地战的指挥员,经过反复考虑,曹里怀决定大胆启用黎原担任140师师长。 但是黎原1938年才参军,资历在师一级干部中排在末位,为了扫清障碍,曹里怀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人事调整。 首先将资深的刘转连师长调任江西军区副司令员,接任的刘子云虽然剿匪有功,但曹里怀认为其缺乏大兵团作战经验,又将刘子云调任军参谋长,第三任师长蒋克诚上任仅5个月,又被调任军副参谋长。 这种频繁的人事变动在部队中引起议论,据时任140师政治部副主任的王德明回忆,许多干部私下猜测师长这个位置是不是太难干了。 实际上,这正是曹里怀的高明之处,通过连续调整,让大家形成"师长位置不固定的印象,为黎原上任减少阻力。 1950年11月,34岁的黎原正式出任140师代理师长,为确保其顺利开展工作,曹里怀还将师政委调离,由黎原的老搭档、原419团政委李德生接任。 同时师参谋长由420团团长张志勇担任,政治部主任由418团政委王立忠接任,形成了一个平均年龄仅35岁的年轻指挥班子。 1951年4月,黎原率140师跨过鸭绿江,面对装备精良的美军,黎原没有硬拼,而是发挥其在抗大学到的游击战精髓,在第五次战役中,黎原创造性地提出"蚂蚁啃骨头"战术,将部队化整为零,利用夜暗和地形,对美军实施多点袭扰,取得了歼敌800余人的战果。 更重要的创新是坑道防御体系,1951年7月在防守临津江南岸阵地时,面对美军猛烈炮火,黎原组织部队在反斜面构筑坑道工事,这种工事深入山体15-20米,既能防炮又便于出击。 在90天的防御作战中,140师依托坑道体系,毙伤美军3000余人,成功守住了防线。 战后统计显示,140师构筑的坑道总长度达到40公里,创造了"钢铁防线"的奇迹,志愿军司令部专门派工兵专家到140师考察,随后在全军推广这一战术创新。 彭德怀司令员在给140师的嘉奖电中写道:"140师在临津江防御战中创造的坑道战术,为我军防御作战开辟了新途径。" 1954年9月,黎原率140师凯旋回国,在3年多的朝鲜作战中,140师共歼敌1.2万余人,自身伤亡6000余人,战损比达到1:2,在志愿军各师中名列前茅,1955年7月黎原升任47军副军长兼参谋长,同年被授予大校军衔。 黎原始终保持着学习精神,回国后他主动要求到南京军事学院深造,系统学习了现代军事理论。 1960年调任广州军区副参谋长期间,黎原主持编写了《热带山地丛林作战教程》,成为全军热带作战的重要教材。 1964年,黎原被授予少将军衔,1965年他重返老部队担任47军军长,实现了从团长到军长的跨越,在任期间,黎原大力推进部队现代化建设,使47军成为全军第一批机械化部队之一。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