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越南战争正式结束,42军126师的副师长赵连玉在返回祖国大陆的途中,不幸遭遇到射击,因治疗无效,壮烈牺牲。 距离祖国边境线仅有5公里,只需要一个小时就能回到家乡,这位49岁的副师长却永远倒在了异国的土地上。是什么让一个身经百战的老兵在胜利前夕遭遇不测?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真相? 1979年3月8日黄昏,对越自卫反击战即将结束,各部队正在有序撤退。广州军区第42军126师奉命向弄压、下琅地区发展进攻,一边扩大战果,一边打通回国道路。赵连玉就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带领部队为大军回撤打通最后的道路。 赵连玉,1930年出生于辽宁庄河,家中兄弟姐妹七人,他排行第二。这个农家子弟的成长路可不容易,11岁就给地主家放猪,14岁被日军抓去做劳工。1945年庄河解放后,15岁的他毫不犹豫参了军。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一路从普通战士干到副师长。 参军后的赵连玉那是真拼命,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大大小小几百场仗都打过。特别是在塔山阻击战、锦州战役中表现出色,还在北平入城仪式上接受过毛主席检阅。这样的履历,在当时的军队里也是响当当的。1965年,35岁的他就当上了126师副师长,算是年轻有为。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赵连玉又一次走上了战场。他亲率部队进行了10多次战斗,126师全体官兵在他的影响下都非常勇猛,尤其是高平、谅山两次大型战役中战果颇丰。这位老兵的作战能力和指挥水平,在战场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3月5日,我军攻克谅山后宣布全军撤回国内,战争胜利在望。但就在这个时候,上级给了126师一个任务:为了保障其他兄弟部队安全回国,赵连玉要率部向硕龙方向推进,清扫残余的越军。 从3月3日至3月8日,经过5个多昼夜连续战斗,126师相继攻占下琅地区多个要点,歼敌150余人。到了3月8日黄昏,回国的道路基本打通,距离边境线只剩5公里左右。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为了确保第二天撤退顺利,赵连玉带着团里的干部登上一个无名高地,准备勘察地形,制定撤退方案。这在他来说是家常便饭,多少次战斗都是这样过来的。 可谁知道,躲在附近山上的一个越军狙击手发现了他们,经过仔细观察判断赵连玉是职务较高的干部。这个狙击手不是别人,就是后来抓到的阮成雄,曾经的越军"王牌狙击手"。更讽刺的是,他手里拿的还是中国援助的三八式步枪,本人也曾在中国接受过专业的射击训练。 正当赵连玉用望远镜向周围观察的时候,越军开枪了,子弹击中了赵连玉的颈部大动脉,鲜血喷溅,当场牺牲。这位49岁的副师长,就这样倒在了离祖国仅有5公里的异国土地上。 赵连玉的牺牲让全师官兵悲愤交加,大家立即展开搜索行动。经过两天两夜的地毯式搜查,终于在山里抓到了一个看似普通的"农民"。经过审讯才知道,这个人就是杀害赵师长的凶手阮成雄。 这件事也暴露了越军的卑劣手段,他们经常让军人伪装成平民,利用中国军队的善良和同情心进行偷袭。事件发生后,军区首长立即下令:严禁越南百姓接近部队,包括老人、妇女和儿童。 赵连玉成为此次自卫反击战中我军牺牲级别最高的指挥员。这个从贫苦农家走出来的将军,用自己的生命为这场战争画下了句号。他的遗体后来被安葬在广西龙州的烈士陵园,与其他为国捐躯的英烈们长眠在一起。 回头看这段历史,赵连玉的牺牲确实让人痛惜。一个从小吃尽苦头的农家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成长为将军,却在胜利前夕倒下。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和平来之不易,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一位将军的陨落,一段历史的见证。赵连玉的牺牲提醒我们,英雄从不遥远,他们就在我们身边。你觉得我们该如何铭记这些为国捐躯的英烈?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