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原空军政委萧华回乡探亲,请当地政府寻找失散多年的亲妹妹。妹妹被找到后,跟随当地干部来到招待所,见到了几十年未见的亲哥哥。 一位开国上将的寻亲之旅,竟让整个县城动了起来。当年那个为了革命事业家破人亡的少年,如今已是共和国的功臣,但他心中始终有个结——失散多年的亲妹妹还在人间吗? 1958年春天,空军政委萧华回到了阔别二十多年的故乡江西兴国。这次回乡,除了探望乡亲,他还有一个深藏心底的愿望——找到当年被迫送人抚养的亲妹妹。 萧华于1916年1月出生在兴国县一个贫苦的工人家庭,父亲萧能球是一个泥瓦匠兼画工,母亲严招胜是个挑盐的码头工人。这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因为投身革命事业而付出了巨大代价。父亲母亲都秘密加入共产党,父亲任兴国城区中国共产党的书记,母亲任城区妇女工作委员会主任。萧家成为兴国县党的交通站和联络点。 战争年代的残酷,让这个家庭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父母双双为革命牺牲,小弟弟也在艰难岁月中饿死,只有年幼的妹妹在生死关头被送给他人抚养,希望能保住一条性命。萧华作为家中唯一的幸存者,这些年来一直牵挂着妹妹的下落。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时年仅39岁,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最年轻的上将。从14岁参加革命开始,萧华一路从红小鬼成长为开国将军,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全过程。1933年夏,萧华主持全军青年工作会议,向中央提出了在青年中扩大红军,创建"少共国际师"的建议。不久,在中央苏区掀起扩红高潮,组建起"少共国际师",17岁的萧华被任命为师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萧华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1938年8月,萧华任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挺进冀鲁边,领导创建冀鲁边抗日根据地。当地老百姓因为萧华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司令,都叫他"娃娃司令"。一年时间里,萧华麾下的抗战武装就发展到2万多人,建立了纵横15个县的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萧华更是展现了出色的指挥才能。1946年冬天,解放战争大决战在东北拉开序幕。国民党动用了八个师计十万之众发动进攻,其中五十二军的二十五师,装备精良,有蒋介石的"千里驹"之称。在这场力量不对等的战斗中,萧华指挥部队诱敌进入新开岭我军伏击区,以少击多并大获全胜,毙敌3150人,俘获5877人,开创了东北民主联军在解放战争中首次歼敌一整个师的先例。 新中国成立后,萧华历任空军政委、总政治部副主任、总干部部部长等重要职务。但无论职务多高、工作多忙,他始终没有忘记寻找失散的妹妹。 这次回到兴国,萧华向当地政府提出了请求。县委立即组织人员分头寻找,经过几天的努力,工作人员在距离县城二十多里的一个山村里找到了线索。原来,萧华的妹妹确实被送到了那里,已经成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嫁给了当地农民,过着平凡的生活。 当工作人员说明来意时,这位朴实的农妇简直不敢相信。多年来,她一直以为自己是因为重男轻女才被家人抛弃的,根本不知道哥哥还活着,更不知道他已经成了开国将军。 兄妹二人在县招待所见面的那一刻,两人都激动得流下了眼泪。萧华详细向妹妹讲述了家人的遭遇,告诉她当年父母是为了让她活下去才忍痛送人的。听完哥哥的话,妹妹才明白了当年的真相,情绪激动得差点昏厥。 萧华表示愿意送妹妹去学习,让她为新中国建设贡献力量,但妹妹谢绝了。她说自己没文化,年纪也不小了,还是在农村种田更合适。萧华理解妹妹的想法,只是嘱咐她有困难就写信联系。 从那以后,萧华每个月都会从工资中拿出一部分寄给妹妹,帮助她改善生活。但这位朴实的农村妇女从来没有向组织提出过任何特殊要求,她用自己的勤劳和踏实赢得了乡亲们的尊敬,后来还被评为当地的劳动模范。 1985年8月12日,萧华病逝于北京,享年70岁。萧华谱写的《长征组歌》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之一,至今仍在传唱。而他与妹妹的这次重逢,也成为了一段佳话,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对亲情的珍视和对普通民众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