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51年,志愿军战士潘天炎因为肚子疼去附近的草丛解决,回来后却意外发现阵地上空

1951年,志愿军战士潘天炎因为肚子疼去附近的草丛解决,回来后却意外发现阵地上空无一人,这时美军展开冲锋,在这个寒冷的朝鲜战场,19岁的潘天炎创造了一段战争传奇。

1951年1月,在朝鲜的鼎盖山,志愿军战士潘天炎觉得肚子一阵痛,便跟排长打了声招呼,猫着腰钻进了阵地后方的草丛去方便。

这本是战场上再寻常不过的一件小事,可谁知,就在这短短几分钟里,连队接到了紧急转移的命令。

当潘天炎提着裤子跑回阵地时,眼前的一幕让他瞬间如坠冰窟:三十多个朝夕相处的战友,连同他们的武器装备,全都消失了,阵地上空空荡荡,只剩下歪斜的工事、散落的弹药箱,以及刺骨的寒风。

更要命的是,不远处传来了美军皮靴踩在雪地上的嘎吱声,越来越近,这可不是电影,而是19岁的机枪副射手潘天炎,在那一天真实撞上的绝境,换了别人,可能早就吓瘫了,或者扭头就跑,可潘天炎不一样。

这个1932年出生在湖北枝江的农家孩子,命很苦,十岁成了孤儿,跟着哥哥靠给地主打短工、干农活过活。

在1949年,解放战争快结束时,才17岁、瘦得还没步枪高的潘天炎,被国民党抓了壮丁,不过,他运气不错,没过多久就在湖南被解放军俘虏,并选择留了下来。

这对潘天炎来说,解放军就是让他吃饱饭、有尊严的地方,一年后,他跟着“万岁军”38军跨过鸭绿江,骨子里带着一股朴素的劲头:保卫这个让他能活得像个人的新生活。

正是这份最简单的信念,撑住了他,面对空无一人的阵地和步步紧逼的美军,潘天炎脑子里没有“逃跑”这个选项,他迅速冷静下来,抓起阵地上战友们没来得及带走的苏制手雷和弹药,准备一个人硬扛。

很快,美军一个六人侦察小组摸了上来,潘天炎沉住气,等他们靠近,一口气甩出三颗手雷,在敌人头顶凌空爆炸,瞬间撂倒一片,他趁机一个翻滚,躲到岩石后,顺手抄起两把美军掉落的卡宾枪,枪管还是温的。

在接下来的四十分钟,成了潘天炎一个人的战争,他把二十多枚手榴弹分藏在四个不同的掩体里,又把缴获的七颗美式菠萝雷用皮带串起来,做成一个简易的“绊发雷阵”。

当四十多个美军呈扇形包抄上来时,他果断拉响了这串“大杀器”,爆炸的气浪裹着碎石,当场就掀翻了一大片敌人。

更绝的是,潘天炎利用弹坑和岩石,在阵地上快速穿梭,不断变换射击位置,一会儿左边开火,一会儿右边扔雷,枪声四起,硬是打出了一个加强排的气势。

这一下,让山下的美军指挥官彻底算错了账,他们认定阵地上至少有一个排的志愿军在顽抗,随即发起了更为猛烈的冲锋。

就这样,一个19岁的小伙子,独自面对两个排的美军,在几个小时内硬是顶住了多达九次冲锋,他靠着捡来的武器和战场上的机智,死死守住了这片被战友“遗忘”的阵地。

直到太阳渐渐偏西,潘天炎的子弹快打光了,体力也到了极限,他把最后三颗手雷别在腰间,准备跳出工事,跟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

就在这时,主阵地方向,划破长空的冲锋号声突然响起,那熟悉的号声,在那一刻比什么都动听。

原来,是6连指导员在转移后清点人数时,发现潘天炎不见了,他二话不说,立刻带着两个班的战士杀了回来,潘天炎用尽最后的力气甩出几颗手榴弹,撑到了战友们的身影出现在视野里。

战后清点战果,小小的鼎盖山阵地上,留下了三十多具美军尸体,岩石缝里卡着七十五个潘天炎打空的弹壳。

这一个连初中都没念完的农村小伙,靠着一个人的力量,守住了一个阵地,拖住了美军的进攻步伐,这事谁听了不服气?

而潘天炎的事迹迅速传遍全军,被授予“孤胆英雄”和“青年英雄”称号,三个月后,在北京中南海,一位中央领导握着他那双满是老茧的手,风趣地说:“小同志用厕所打胜仗,蒋介石可没这个本事!”

然而,战场上的传奇,终究要回归平凡,1953年朝鲜停战后,潘天炎没有留在部队,而是选择回到了湖北老家,在粮食局找了份安稳工作,从此深藏功与名,过上了低调简朴的日子。

并且他几乎从不向外人提起那段九死一生的经历,仿佛要把那赫赫战功悄悄还给岁月,不幸的是,1973年,潘天炎因病去世,年仅41岁。

只是他的人生很短,但潘天炎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后来,他的事迹被写成歌,画成连环画,成为几代人的榜样。

然而,潘天炎的传奇之所以动人,恰恰在于他的普通,他不是什么天生的战神,只是一个被命运推到绝境,却选择不退缩的普通人。

在那个要么战死、要么守住的瞬间,他爆发出的勇气和智慧,既是对生命的渴望,也是对身后家国的忠诚。

这份在绝境中迸发出的力量,或许才是那个年代的中国军人留给今天最宝贵的遗产。

【信源】《青年英雄潘天炎》连环画(儿童读物出版社195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