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69年7月,毛主席问高碧岑:“中国北临苏联,南临印度,东临日本。如果他们联合

1969年7月,毛主席问高碧岑:“中国北临苏联,南临印度,东临日本。如果他们联合起来,从四面八方攻击中国,我们怎么办?”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与中国领导人签署《上海公报》,这一幕震撼了世界,也标志着新中国打破国际孤立,重返全球舞台。 不过,就在短短三年前,中国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当年是1969年,毛泽东曾向身边的工作人员高碧岑抛出一个沉重的问题:“中国北临苏联,南临印度,东临日本,如果他们联合起来,从四面八方攻击中国,我们怎么办?” 当时这一个看似无解的“残局”,最终是如何被下成一盘“活棋”的? 回到1969年,中国确实像一座被围困的孤岛,北方的苏联,珍宝岛冲突的硝烟未散,百万大军已陈兵边境,从黑龙江到新疆,军事压力空前。 苏联不再是中国的老大哥,而是视其为必须压制的对手,甚至公开扬言要进行“外科手术式核打击”,战争一触即发。 而与此同时,南边的印度也不省心,虽然在1962年边境冲突中吃了败仗,但它从未放弃对藏南地区的企图。 更关键的是,印度与苏联走得越来越近,一份所谓的“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实则让其在对华立场上彻底倒向苏联,为中国的南线增加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但除了这些,东边的局势则更为复杂,日本背后站着的是美国,美军在横须贺、冲绳的基地,是悬在中国头顶的利剑,同时,美国还在支持台湾的蒋介石政权,台海的紧张局势从未真正缓解。 更糟糕的是,当时的中国在国际上几乎没有朋友,因为支援越南,中美关系降至冰点,没有任何官方沟通渠道,而与苏联的决裂,也让中国彻底脱离了社会主义阵营。 四面楚歌,这盘棋看上去的确已经走到了死角,但中国并没有坐以待毙,因为早在60年代中期,一项庞大的后备计划——“三线建设”就已悄然启动。 而这个计划的核心思想,就是将重要的工业、科研和军事设施从沿海地区大规模迁往西南、西北的内陆深山。 把工厂建在山洞里,火车可以直接开进车间,目的只有一个:即使沿海地区尽失,国家也能保有元气和反击能力,确保最基本的战略纵深。 与此同时,中国的核武器研发也从未停步,从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到1967年氢弹试验成功,中国在短短几年内初步建立起核威慑能力。 虽然数量和投送能力有限,但这足以构成“最低限度威慑”,让任何对手在动手前都必须掂量一下可能付出的代价,这不仅是国家安全的基石,更是日后外交博弈的终极筹码。 有了最坏的打算和最后的底牌,高层的战略思考也进入了更深层次,当时,几位开国元帅受命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小组,在中南海日复一日地分析情报、推演战局,他们最终得出一个石破天惊的结论:当前对中国最大的威胁并非美国,而是苏联。 那为什么是美国?因为在所有潜在对手中,美国是唯一没有直接侵占过中国领土的国家,历史包袱相对较轻。 更现实的是,当时的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国内反战运动风起云涌,急于寻找一个体面脱身的机会。 这个判断彻底扭转了中国的战略方向,既然苏联是主要矛盾,那么美国身为次要矛盾,他就有可能被我们利用。 而最后破局的尝试,是从一些不起眼的角落悄然发生的,当时中国先是稳固了与巴基斯坦等国的关系,同时悄悄恢复了与美国在华沙的大使级会谈,这些接触虽然没有立竿见影,却为后来的沟通埋下了伏笔。 谁知,真正的转折点竟来自一个小小的乒乓球,1971年日本名古屋世乒赛上,中美运动员的友好互动,被敏锐的政治家捕捉到。 这步看似随手的“闲棋”,迅速得到了美方的积极回应,几个月后,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的破冰之旅铺平了道路。 最终在1972年2月,尼克松的专机降落在北京,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就此打开,这一步棋走活了,整个棋局豁然开朗。 中美接近的效果立竿见影,苏联立刻感受到了来自东西两线的巨大战略压力,原本咄咄逼人的态势不得不有所收敛,而中国的外部环境迅速改善,很快便与日本及一大批西方国家建交,彻底走出了外交孤岛。 这场战略突围,不仅化解了眼前的危机,更重要的是,它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创造了至关重要的和平国际环境。 回看这段历史,从绝境中找到生路的关键,在于准确判断主要矛盾,并利用矛盾为自己创造空间。 在复杂的国际棋局中,硬碰硬往往不是最佳选择,懂得借力打力、审时度势,才是更高明的智慧,那这种艺术,在今天是否依然值得我们借鉴呢? 【信源】原文登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 关于“一、苏联声援中国抗战”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