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46年10月,张学良被送到台湾软禁,保密局每月拨付5万元,用于张学良等人及特

1946年10月,张学良被送到台湾软禁,保密局每月拨付5万元,用于张学良等人及特务队的伙食。每四天买一次菜,猪半只,鸡都是整筐买,另外还有鱼、罐头等等,当时的冰箱,除了放冰块外,还有一种点灯的瓦斯冰箱。

自西安事变后,这已是第十年的囚禁生活,新的软禁地点,是日军遗留的一处温泉旧址。

木结构房屋破败不堪,四壁漏风。远离城市,与世隔绝,周围全是山林。

十几名特务全副武装,日夜监视。张学良与妻子赵一荻,就此开始了台湾囚居生涯。

每月,保密局拨付5万元作为伙食费。这笔钱相当于国军一个团的月经费。

钱款由特务队队长掌管,严格控制使用。每四天,特务司机郭冠英驱车下山采购一次。半只猪、整筐活鸡、新鲜鱼类装满后备箱。罐头、蔬菜水

果堆满车内座位。食材存放成问题,初期只能用冰块保存。

后来引进一台瓦斯冰箱,需点燃瓦斯灯制冷。这在当时台湾,是极为稀罕的设备。

井上温泉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夏日酷热,冬季刺骨寒风直灌房间。

电力供应不稳,经常整夜断电。饮用水需从山泉挑回,洗澡靠温泉水。

张学良与赵一荻被迫在院子里种菜。饲养鸡鸭,自给自足,改善伙食。

孤独与压抑,如影随形。唯有钓鱼和读书,稍能排遣。

《明史》成为张学良的精神食粮。每晚灯下,一读就是数小时。

1947年,张学良突发急性阑尾炎。

山区缺医少药,情况危急。特务队长连夜报告台北,请求支援。直升机无法降落山区,只能由军医翻山越岭前来。

手术在简陋房间内进行,没有麻醉设备。张学良咬牙挺过,术后伤口感染。

第二次手术不得不送往台北医院。全程蒙眼,严防外界知晓其行踪。

这次生病,让蒋介石意识到问题严重性。软禁地点必须更换,以防张学良病死引发舆论风波。

1948年,张学良被转移至高雄西子湾。

一栋滨海别墅,环境优美但仍然封闭。海风习习,阳光明媚,条件大为改善。

心理枷锁更甚于物理围墙。每日清晨六点,张学良准时起床。冷水洗脸,坚持锻炼身体。

院内修建了一座简易网球场。张学良常与特务们打网球,成为难得的娱乐。

郭冠英从一名监视者,逐渐成为张学良的朋友。深夜,两人常促膝长谈,讨论历史与时局。

物质条件看似优越,实则困局难破。

每月5万元伙食费,随着通货膨胀贬值严重。初期可购买丰盛食材,后期仅能维持基本需求。

张学良从未抱怨,默默承受一切。原配夫人于凤至留在大陆,未能随行。

但通过海外关系,定期汇款资助张学良生活。

张作霖生前在海外的投资,成为重要经济来源。

一位美籍工程师曾受张作霖恩惠,定期赠款。这些私人资产,让张学良保持经济独立性,不必完全仰仗国民党政府的施舍。

1959年,张学良再次迁居,这次是台北北投的台航招待所。

这里设施现代化,环境更为开放。张学良被允许有限度接触外界。基督教信仰成为晚年精神寄托。

牧师定期来访,张学良接受洗礼。

蒋经国开始探望这位昔日劲敌的儿子。

系缓和,但软禁政策从未松动,宋美龄偶尔送来慰问品,表示关切。

张学良始终保持沉默,不置一词。

对于蒋介石而言,张学良是个难解的困局。

杀不得,怕激怒东北军旧部;放不得,惧其政治影响。

"养他一人,抵一个团",成为内部玩笑。实则是政治博弈下的无奈之举。

国际社会多次呼吁释放张学良。美国政要访台,常将此事列入议程。

蒋介石总是巧妙回避,坚持己见。张学良的命运,成为两岸关系的缩影。

软禁期间,张学良极少提及西安事变。

仿佛那段历史已被刻意封存。唯有深夜酒后,偶尔向郭冠英流露心声。"此生最亏欠的,是一荻"。赵一荻陪伴张学良度过漫长囚禁岁月。

青春年华,就此消逝。从未抱怨,从未离开,坚守承诺。两人在北投共同生活,相依为命。

1980年代,张学良的处境有所松动。

允许在特定范围内活动,甚至自费建造住所。

北投寓所占地10,600平方米,设计考究。亲自规划花园,种植各类花木。

老年张学良开始书写回忆录。记录这段不寻常的人生经历。

每日清晨,在院子里散步冥想。与特务相处日久,已如家人。

1990年,台湾政局巨变。李登辉上台后,决定结束这段历史纠葛。张学良正式获得自由,已是91岁高龄。

半个多世纪的软禁生涯,终于画上句号。外界猜测他会控诉不公,讲述苦难。

张学良却选择了沉默,从不回应媒体提问。"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这是他对记者唯一的回应。

张学良的软禁生涯,跨越近五十年。从风华正茂到鹤发苍颜。

物质条件变化多端,从艰苦到宽裕。精神禁锢却始终如一。

特务监视、行动限制、与世隔绝。昔日叱咤风云的少帅,沦为政治棋子。

每月5万元的伙食费,是囚笼的镀金。再华丽的牢笼,终究是牢笼。

2001年,张学良在美国夏威夷逝世。享年101岁,历经世纪沧桑。他的软禁经历,成为现代中国史的特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