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回中国可要栽个大跟头,把本全赔光了!”面对中国斥巨资买下卡沙甘油田的独家开采权的举动,美国却同各国嘲笑中国此举。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这卡沙甘油田,位于哈萨克斯坦北部,靠近里海,那地方冬天冷得能把铁管子冻裂,夏天又热得跟蒸笼似的。 2000年意大利公司发现它时,一测储量都惊了——地质储量350亿桶,可采储量110亿桶,相当于中国五年的消费量。 但这地方开采难度,简直比登天还难:地下原油里硫化氢含量高得离谱,跟毒气弹似的;海底全是盐下碳酸盐岩,钻头下去就跟打在石头上;再加上里海每年有半年结冰,设备动不动就冻坏。 当年国际大牌油企扎堆来,结果全栽了跟头。 壳牌、BP、埃克森美孚这些巨头,前前后后砸了500多亿美元,光钻井平台就搭了几十个,结果十年没打出一滴油。 2003年英国BG公司直接退出,2019年壳牌也扛不住,把股份贱卖了,就是因为成本太高,光前期勘探和基础设施就花了1360亿美元,相当于每天烧掉一个亿。 但在2013年,中国硬是接盘了这个项目,中石油花50亿美元买了8.3%的股份,结果西方媒体笑疯了,都在炒作中国要当冤大头。 可他们不知道,咱们早就算好了账。 这油田不仅石油多,还有1万亿立方米天然气,更重要的是它的位置——通过中哈石油管道,原油能直接送到新疆,绕开了美国重兵把守的马六甲海峡,这简直就是能源安全的“命根子”。 这些年咱光中哈石油管道,就投了2400亿人民币,加上钻井平台、脱硫设备、人工岛建设,总投入超过4000亿。 有人问了,这么烧钱还为啥还一直接着干? 现在国际油价涨到80美元一桶,咱们一年从这拉走1800万吨原油,光2025年上半年就产了1400万吨当量油气,累计产油突破10亿桶。 烧钱归烧钱,可开采出来后,这片油田分明就是“印钞机”。 更绝的是咱们的技术突破,硫化氢剧毒对吧,咱们研发出“双膜法”脱硫技术,把硫化氢变成硫磺卖钱,一年能产17万吨,相当于一个中型化工厂的产量。 极寒天气设备罢工,咱们就给设备穿上“电热毯”,用智能监控系统实时盯着,零下40度也能正常作业。 最牛的是远程钻井技术,工程师在新疆就能操控哈萨克斯坦的钻机,误差不超过一厘米。 还记得2009年协议签的时候,《华尔街日报》说“中国在盐碱地里打水漂”;2013年美国公司退出,《金融时报》酸溜溜地说“中国接了个烂摊子”。 结果2016年咱们日产原油40万桶,2021年出口量破1500万吨,2025年一期工程年产1800万吨原油、120亿立方米天然气。 现在轮到他们求咱们了——意大利埃尼公司派人来学脱硫技术,法国道达尔想买咱们的智能设备,都被咱们婉拒了,要想得到技术转让,先把当年的嘲笑收回去。 如今这油田对咱中国的战略意义,那可不是一般的大。 这么说吧,它每年供应的原油,相当于北京全年的消费量,而且价格比国际市场低15%。 更关键的是,它让咱们在中亚扎下了根。 中哈石油管道不仅运油,还成了“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亲自点赞:“中国让沙漠变成了油田”。 现在估计没人再质疑咱们“不计成本”了,看看最新数据就知道,卡沙甘油田的开采成本已经从每桶60美元降到35美元,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而且咱们在这培养了5000多名当地技术工人,建了3所职业学校,哈萨克斯坦能源部长说:“中国不仅带来了石油,还带来了未来”。 当年嘲笑咱们的人,现在都哑巴了。 卡沙甘油田的故事告诉咱们:真正的战略投资,要看十年、二十年的长远账。 美国算的是眼前的小钱,咱们算的是国家的大钱。 这就叫“风物长宜放眼量”,等咱们把二期、三期工程全搞定,日产量突破150万桶那天,全世界都会明白——中国,从来就不怕难。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