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很早以前,在胶河东岸有一个村庄,庄上有几家财主各有几个宝贝儿子。他们为了使自己的儿子长大之后获得高官厚禄,便从盛家庄请来了教书先生盛仁。人们叫白了叫成“圣人”了。
“圣人”虽说满腹经纶教书很有名气,但已两鬓斑白,年过花甲。再加上有点小毛病,身子骨已经不太硬棒了,智力也衰退了。由于这帮孩子自小娇生惯养,非常调皮不听管教,使“圣人”老先生常常为此感到不安。三年之后,老先生找来东家提出辞去教书之职,准备还乡。可几个东家说什么也不放,并要老先生说明原因。“圣人”便强调年纪大身体不好等好多理由,可东家说什么也不相信。“圣人”无奈只好把孩子们如何不听管教的事说了一遍。几个东家望子成龙心切,通过一番商量把孩子们找来,当面交给了“圣人”,并说:“从此以后把孩子交给你了,如不听管教打死勿论。”就这样,“圣人”又留下来继续教书。该说啥说啥,自那以后,这帮孩子规矩多了。
时间过得也真快,转眼间秋去冬来,天气渐渐冷起来了。这天,北风呼啸,雪花纷飞。孩子们都在各自的座位上默读经书,“圣人”正忙着给孩子们批改文章。由于天气较冷,“圣人”无意中把毛笔往口中一放,哈了口热气。可谁知笔尖点在舌头上,沾去了墨水。“圣人”感到非常有趣,便提笔写下了“口哈冻笔舌沾墨”的诗句,可挖空心思也对不上下联了。“圣人”无奈就叫徒弟们对下联,你想,凭那样的教书先生都对不出来,这些没有什么功底的娇儿怎么能对得上呢?就这样,“圣人”就停止了讲学。孩子们把这件事纷纷回家告诉了自己的父母。而东家们误认为没有伺候好先生,使先生因气而停止讲学。于是,就割肉买鱼每顿饭不是十个盘,就是八个碗,一连数日。
再说“圣人”自从题出上联后,睡觉不宁,饮食不欲,满腹愁肠,疲惫不堪。再加上东家们这么一番伺候心中更不是滋味。只觉得既对不起东家也对不起孩子们,自己无才,又强留人世,岂不误人子弟?实在又羞又恼又恨。于是,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他在学堂里碰头而死了。自那以后谁也不敢在这个学堂里过夜了,有时有路过这里的客商,不听村民的劝告,在这个学堂里住上一宿之后,就会被学堂的半夜鬼叫惊得丧魂落魄,大病一场。
事过几年之后,京都开了大考。有一个赶考的举子名叫文剑路过此地,正遇上天降大雨,他要求村民们给他一处既无人打搅,又能避雨过夜,还能温习经书的十分僻静的屋子住下。村民们告诉他,那样的屋子倒是有一处,可就是住不得,并把学堂闹鬼的事情告诉了他,还劝他千万不能到那个学堂过夜。俗话说,艺高人胆大。文剑依仗自己既膀大腰圆又文武全才,索性要去过上一夜,观其究竟。
村民们见文剑不听好人忠言,非常气愤。明知一夜需点一灯油,偏偏给他倒了半灯,只等天亮看他的洋相。再说文剑住进学堂后,天色已晚。说他一点不怕那是吹牛。太阳刚刚落山,文剑就点起了油灯。尽管他非常注意学堂里的一切,可上半夜什么声音也没有。待半夜过去了,灯里的油也点干了,学堂里也响起了一阵阵惨声怪叫。叫起来尽管声嘶力竭可什么也看不见。文剑明白事到如今后悔也无用,只有壮起胆子用手指头往灯芯上蘸油,维持着一丝亮光。正在灯光奄奄一息之际,忽听半空中有人似狼嚎般的哭喊了三声:“口哈冻笔舌沾墨!口哈冻笔舌沾墨!!口哈冻笔舌沾墨!!!”文剑毕竟是文武全才,不但没有被这呼声所吓倒,反而立刻明白,这是在和他出诗打对。他低头看看手中奄奄一息的残灯,便应声答道:“手提残灯指带油!手提残灯指带油!手提残灯指带油!!!”这时,只听半空中响起了一阵雷鸣般的狂笑,随之便销声匿迹了。
说来也怪,自那以后,这个学堂再也没有发生过闹鬼的事情。村民们为了不忘记这件事,便把这个学堂定名为“文剑学堂”。
王文林/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