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特朗普回怼马克龙我觉的特朗普这次表态仅仅是口嗨,如果没有分量,何至于专门回应一下

特朗普回怼马克龙我觉的特朗普这次表态仅仅是口嗨,如果没有分量,何至于专门回应一下?我真正担心的是,未来美国可能采取一些见不得光的手段,让马克龙收回这个决定。

美国在历史上多次对盟友采取施压手段,试图迫使对方改变外交或政策立场,这类案例在经贸、外交、安全等领域均有体现,与当前可能对法国施压的逻辑有相似之处:

比如在 2015 年 “北溪 - 2” 天然气管道项目上,美国对德国等欧洲盟友的施压最为典型。该项目旨在加深俄罗斯与欧盟的能源合作,美国认为这会增强俄罗斯对欧洲的影响力,于是从奥巴马政府到特朗普政府,持续以 “国家安全” 为由施压德国放弃项目。特朗普时期甚至威胁对参与项目的欧洲企业实施制裁,包括德国西门子等公司,还通过《以制裁反击美国敌人法案》授权对相关企业进行金融打击。尽管德国多次表示反对,认为这是欧洲内部事务,但最终在美国的强硬制裁和乌克兰危机升级的背景下,德国于 2022 年暂停了项目认证,变相妥协。

在外交立场上,1982 年英国与阿根廷的马岛战争期间,美国虽名义上中立,实则暗中向英国提供卫星情报等支持,同时施压法国停止向阿根廷出售 “飞鱼” 导弹。当时法国已向阿根廷出售了 5 枚 “飞鱼” 导弹,阿根廷用其击沉了英国 “谢菲尔德” 号驱逐舰,美国担心战争升级影响自身利益,便联合北约向法国施压,最终法国暂停了后续导弹交付,间接削弱了阿根廷的作战能力。

经贸领域的案例更常见。2018 年特朗普政府以 “国家安全” 为由,对欧盟钢铝产品加征 25% 和 10% 的关税,目标直指德国、法国等制造业强国。欧盟随即宣布对美国威士忌、摩托车等产品加征报复性关税,双方陷入贸易战。美国的意图是通过经济压力迫使欧盟在汽车贸易等领域让步,尽管欧盟并未完全妥协,但关税战确实对欧洲企业造成了冲击,迫使欧盟与美国重启谈判,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施压目的。

还有在伊核协议问题上,2018 年特朗普政府退出伊核协议并重启对伊制裁,同时要求盟友停止与伊朗的贸易往来,否则将面临 “次级制裁”。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强烈反对,试图通过 “贸易结算支持工具”(INSTEX)绕开美元结算继续与伊朗交易,但在美国的制裁威胁下,该工具实际效果有限,欧洲企业因担心失去美国市场,大多被迫缩减了与伊朗的合作,美国的施压再次影响了盟友的外交自主。

这些案例的共性在于,美国往往利用自身在经济、军事、国际体系中的优势,通过制裁、贸易限制、安全合作捆绑等手段,迫使盟友服从其战略利益。但同时,盟友的反抗和博弈也从未停止,比如欧盟在 “北溪 - 2” 和伊核问题上的有限反制,显示出即使是盟友,也会在核心利益面前与美国形成张力 —— 这与当前法国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可能面临的博弈逻辑高度相似:美国施压的底气源于实力优势,而盟友的反抗则源于自身战略自主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