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555年,陈霸先袭杀王僧辩。三十多年后,王僧辩的儿子王颁带兵掘开陈霸先的陵墓,将

555年,陈霸先袭杀王僧辩。三十多年后,王僧辩的儿子王颁带兵掘开陈霸先的陵墓,将骨骸焚化成灰,加水后分给千余人喝下。 548年,侯景以 “清君侧” 为名攻破建康,将八十六岁的梁武帝囚禁饿死。这场持续四年的叛乱,使江南地区 “千里绝烟,人迹罕见”,也摧毁了梁朝的统治根基。 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陈霸先与王僧辩脱颖而出。 陈霸先出身寒微,凭借平定交州叛乱积累声望;王僧辩的父亲王神念为梁武帝重臣。侯景之乱中,两人分兵作战:陈霸先自岭南起兵,率精兵三万人沿赣江北上;王僧辩从荆州出发,携粮草物资顺江而下。 552年,联军在建康城外的玄武湖会师,以火攻大破侯景叛军,最终收复建康。此时的两人,是朝野公认的 “再造梁朝” 的功臣,陈霸先将女儿嫁给王僧辩之子王頠,结为政治联姻。 然而,共同的敌人消失后,裂痕迅速显现。梁元帝萧绎在江陵被西魏攻杀后,梁朝皇位继承出现真空。 王僧辩主张拥立北齐扶植的贞阳侯萧渊明(梁武帝侄子),试图通过联姻北齐换取边境安宁;陈霸先则坚持立梁元帝之子萧方智,主张保持梁朝独立性。 555年9月,陈霸先以 “擅立藩王” 为由,率部突袭石头城。当时王僧辩正在处理政务,听闻兵变仓促应战,最终兵败被俘。陈霸先历数其罪状后,将王僧辩与其子王頠一同处死。 王僧辩临刑前叹曰:“我与陈公共定天下,今何相图?” 王僧辩遇害时,其次子王颁年仅十岁。混乱中,家仆将他藏匿于民间,后辗转逃往北方。当时北方处于东魏(北齐)与西魏(北周)并立的局面,而王僧辩昔日与西魏有过军事合作,其子王颁遂投奔西魏。 王颁凭借父亲的声望与自身才干,历任左侍上士、汉中太守等职,但内心从未忘记杀父之仇。他 “昼夜悲泣,常思复仇”,甚至 每读《汉书》《史记》中复仇故事,未尝不抚卷流涕。 值得注意的是,王颁在北周的生存策略颇具智慧。他既不公开宣扬复仇,也不参与对南朝的军事行动,而是专注于地方治理,积累政治资本。 隋朝建立后,天下统一的趋势日益明显。隋文帝杨坚积极筹备灭陈之战,这让王颁看到了希望。 588年,隋朝以晋王杨广为统帅,发兵五十万伐陈。王颁主动请缨,被任命为行军总管,隶属于韩擒虎麾下。 出征前,王颁向隋文帝密奏:“臣父遭陈霸先屠戮,三十余年未尝释怀。今陛下伐罪吊民,臣愿效犬马之劳,若幸破陈,乞容臣一雪前耻。” 隋文帝感王颁的孝勇,特许其 “便宜行事”。 589年初,隋军攻破建康,陈朝灭亡。此时陈霸先已去世三十多年年,葬于建康郊外的万安陵。 王颁率军进入建康后,第一件事便是寻访父亲旧部。当年王僧辩的部下多已年迈,但听闻王颁归来,纷纷前来投奔,竟聚集了上千人。这些老人与王颁相见时 “涕泪交加,述及当年惨状”,更坚定了王颁复仇的决心。 在旧部指引下,王颁找到了万安陵的准确位置。当夜,他率部挖掘陵墓。墓冢被打开后,王颁“手持铁锄击碎棺椁,拖出尸身”,随后做出了震惊后世的举动,他命人将陈霸先的骨骸收集起来,架火焚烧,烧成的骨灰被倒入水中,由他与上千名王僧辩旧部一同饮下。 这一极端行为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意涵,“饮其血、食其肉” 是最极致的报复方式,象征着对仇敌 “彻底消灭” 的执念。王颁此举,既是对父亲冤死的告慰,也是对三十多年压抑情绪的爆发。 复仇完成后,王颁的举动很快传遍朝野。有人弹劾其 “掘墓辱尸,大逆不道”,请求隋文帝治罪。王颁也主动绑缚自己,前往晋王杨广营中请罪,称 “臣私报父仇,罪该万死,但求陛下理解臣一片孝心”。 面对这起棘手的案件,隋文帝陷入了两难。从法理而言,王颁掘墓焚尸确属违法;但其为父报仇的行为,又不能过多指责。更重要的是,王颁的复仇对象是已灭亡的陈朝开国皇帝,处理方式将直接影响隋朝对南方士族的政策。 最终,隋文帝做出了裁决:赦免王颁的罪责,同时褒奖其 “孝烈”。他在诏书中称:“王颁所为,虽乖国法,然其孝心可嘉。昔伍子胥鞭楚平王之尸,古今不以为非,况颁有不共戴天之仇乎?” 王颁此后的人生相对平淡。他拒绝了朝廷的封赏,仅请求将父亲王僧辩的灵位迁入梁朝太庙。隋文帝准其所请,追赠王僧辩为 “侍中、司空”,并命人重修王僧辩墓。 王颁晚年隐居于终南山,开皇597年去世,享年五十八岁。临终前,王颁嘱咐子孙 “勿再记恨陈氏”,这场跨越几十年的血仇总算是落幕。#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