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临终前,诸葛亮告诉魏延:执掌三军,你是最有资格的人,

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临终前,诸葛亮告诉魏延:执掌三军,你是最有资格的人,可是,转而诸葛亮却叮嘱马岱:我死后,魏延必然会反,三军定会大乱!马岱疑惑:丞相是让我斩杀魏延? 魏延出生于义阳一个普通家庭,早年投身军旅,从底层士兵起步。公元209年左右,他加入刘备部队,当时刘备控制荆州南部地区。魏延跟随刘备征战,逐步展现出勇猛的一面。公元212年,刘备进军益州对抗刘璋,魏延率领部队参与攻克广汉郡等地的战斗,与黄忠配合默契,立下战功。刘备夺取益州后,于214年提升他为牙门将军,这标志着他开始在蜀汉阵营中崭露头角。 接下来,魏延继续在益州巩固战线上出力,攻占多处要地。刘备欣赏他的战术能力,在217年的汉中战役中,任命他为镇远将军兼汉中太守,这出乎很多人意料,因为大家原本以为张飞会接任。魏延自信满满,表示如果曹魏大军来犯,他能协助刘备抵御。他在汉中实施“双重关隘”防御策略,建立多层营寨,强化北部边境,这让蜀汉的防御体系更稳固。公元223年,刘备去世后,刘禅继位,魏延被封为亭侯,并升为征北将军,继续守护北方。 从227年到234年,诸葛亮发起北伐曹魏,魏延积极参与。他多次提出领兵一万通过子午谷奇袭长安的计划,但诸葛亮认为风险太大而拒绝。魏延对此不满,曾抱怨诸葛亮胆小,觉得自己的才能没得到充分发挥。尽管如此,他在战场上表现突出。230年,他在阳溪击败郭淮和费瑶的魏军,又协助吴懿攻克南安郡。231年的祁山战役中,他与高翔、吴班合作,重创司马懿部队,斩杀三千敌兵,缴获大量装备,因此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封南郑侯。 魏延的军旅生涯跨越二十多年,从普通士兵到蜀汉一线将领,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防御和进攻协调上。但他与诸葛亮幕僚杨仪关系紧张,常起争执,需要费诗调解。诸葛亮欣赏魏延的勇猛,也看重杨仪的才能,却为他们的不和感到困扰。这段经历反映出蜀汉内部的派系问题,影响了后期决策。 234年,蜀汉军队在五丈原与曹魏对峙,诸葛亮率军屯田以维持补给,战局陷入胶着。诸葛亮身体渐弱,病情加重。他秘密召见杨仪、费诗和姜维,布置后事和撤军方案,指定魏延负责殿后,姜维随后跟进。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就让主力部队自行撤退。这项安排显示诸葛亮对军队稳定的考虑,但也暴露了内部潜在矛盾。 诸葛亮逝世后,消息暂时保密,杨仪负责执行撤军。费诗前去探听魏延意见,魏延表示丞相虽亡但自己还在,可以继续北伐,让官员护送诸葛亮灵柩回蜀,杨仪等人可留下来统领部队攻魏。杨仪担心魏延意图不轨,坚持按计划撤军。这导致两人立场对立,杨仪觉得魏延可能抢夺指挥权。 魏延对撤军决定不满,认为不能因为一人去世就放弃整个战役。他率部先行返回蜀地,并在途中焚烧栈道,试图阻挡主力部队后撤。这举动加剧了冲突,杨仪和魏延分别上书刘禅,指控对方有叛意。刘禅咨询董允和蒋琬,两人支持杨仪,怀疑魏延的动机。 杨仪修复栈道,继续行军。魏延抵达南谷口,阻挡杨仪部队。王平奉杨仪命上前对峙,魏延士兵听到指责后,大多认为魏延不对,陆续离散。魏延只剩儿子和少数随从,逃向汉中。杨仪派马岱追击,马岱赶上并斩杀魏延。 这些事件源于诸葛亮生前对魏延和杨仪不和的担忧,但他没有明确预言魏延叛变或直接命令斩杀。那种具体叮嘱更多见于后世小说演绎,正史中强调的是撤军 以维护军队秩序。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内部冲突迅速升级。杨仪率主力部队撤退,司马懿探知实情后追击,但被杨仪的阵势吓退,未敢深入。司马懿查看蜀营遗留物品,确认诸葛亮已故,感慨其为世间奇才。蜀军顺利返回境内,避免了更大损失。 魏延被杀后,杨仪将他的首级踩踏,称其为奴才,并下令诛灭魏延家族三族。这反映出杨仪对魏延的积怨已深。马岱接管魏延原部,继续殿后任务,确保撤军完成。蒋琬从成都派兵增援,途中得知魏延已死,便折返。 朝廷对杨仪的处理引发争议。刘禅虽认可杨仪,但杨仪曾抱怨诸葛亮重用魏延,费诗也上报过此事。结果,杨仪被贬为中军师,无实权。他不满,自杀身亡。这一系列事件暴露蜀汉高层派系斗争,损失了多名将领。 魏延之死削弱了蜀汉北部防线,他生前守汉中多年,经验丰富。他的结局源于与杨仪的长期不和,以及诸葛亮未能彻底化解的内部矛盾。蜀汉随后由蒋琬掌政,趋向保守,北伐力度减弱。 整体看,这段历史提醒人们,军事天才也可能因人际问题而陨落。蜀汉的衰落,不只在外敌,还在内耗。

评论列表

零落
零落 1
2025-07-26 14:33
这是三国演义小说里的桥段,拿小说当历史笑死人,有空多看看三国志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