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近代史上选择不生养子女的名人颇多,如张爱玲、村上春树、罗隆基、吕碧城、翁同酥、王小波、林巧稚、莫迪、蔡澜、溥仪、金岳霖等等。他们不生养孩子的背后原因各不相同,接下来,我们一一解密—— 第一位:村上春树,他不生孩子的原因他自己曾亲口讲述过,他认为自己的父亲是侵华日军,是杀人犯,自己不配生孩子,也不配吃中国饭。所以,他不仅一度与父亲断绝关系,还拒绝生育,并真的一辈子没吃过中国饭。 可见,村上春树实际打心眼里认为生孩子是好的,但为了赎罪,他选择不让自己领受这份珍贵的礼物。 第二位:张爱玲,张爱玲不生孩子的原因,她早年也曾亲口讲述过,她说“如果孩子的出生,是为了继承自己的劳碌、恐慌、贫困,那么,不生也是一种善良。” 张爱玲也未否认孩子是“好的”的事实,但她并不认为自己这一生过得好,尤其,她自己早年曾受过父亲和继母虐待,且生母也一直把她视为负担,她多少觉得自己被父母“毁了”,这样的她选择不生孩子,有报复父母的意味。 第三位:溥仪,溥仪不生养孩子,纯粹是因为他早年在宫中被宫女“玩坏”了,失去了生育能力。所以,他的妃子文绣跟她离婚时,甚至还是完璧之身。后期,他的皇后婉容也与侍卫出轨并生下孩子,但被他扔进火炉烧死了。 第四位:王小波,王小波选择不生养孩子,是因为早年就和妻子李银河约定好,这辈子就只追求精神世界。他们认为:孩子会将他们拉扯进世俗,妨碍他们追求精神世界。他们夫妻俩的选择,体现的是他们“不想要任何束缚,不想要被设置好的人生”的体现。 第五位:蔡澜,蔡澜不生孩子的原因有三,1、他不喜欢被管,他找老婆的重要标准就是“不管他”,有了小孩就要被孩子管,多一份亲情就是多一分管束。2、很难生出满意的孩子,他说观察哥哥的两个孩子,还有朋友们的孩子,他发现孩子都不是父母所希望的那样,也很难超过父母。3、现在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海里的鱼被污染,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世界。 蔡澜也坚持认为孩子是“好的”,但他同时认为孩子会妨碍自己的自由,同时,这个世界也并不那么好,自己体验完了就行了,没必要还拉个孩子来体验一道。 第六位:林巧稚,林巧稚一生节省了袁隆平、林徽因、冰心等50000名婴儿,被称为“万婴之母”,她一辈子没有留下子女,和她对事业的极致追求有关。林巧稚所生活的年代,当时协和医院有规定,在聘期间,不能结婚,生孩子。面对家庭与工作,她选择了后者,专心投入在妇产科一年又一年。最后,等到医院规定松下来时,她已经错过了最佳结婚、生育年龄,于是,便索性选择了不婚、不育。 第七位:苏雪林,苏雪林选择不生养子女的原因,与她的婚姻不幸有关。苏雪林是个新式女子,可她的母亲却非常保守封建。其母临终时透露最大心愿是看到女儿结婚,于是,为了完成母亲的遗愿,苏雪林在家人的安排下嫁给了一个商人的儿子张宝龄。 婚后不久,苏雪林母亲就去世了。母亲去世后,苏雪林越发讨厌丈夫了,尤其讨厌丈夫对女性的偏见,所以,她与丈夫感情越来越淡漠。最后,他们虽一直未离婚,但始终是形婚。既是形婚,又如何会生育子女呢?这段没有爱情的婚姻,对于两个人而言都是枷锁。 第八位:叶企孙,叶企孙选择不生养子女的背后原因,与林巧稚有点类似,他是物理学家也是教育家,他一心扑在学习和教育上。他认为:自己如果结婚生子,那么就一定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扑在教育事业上,所以,他选择了不婚不育。 叶企孙一生为国家培养了无数人才,光是院士就有79位之多,钱学森、王淦昌、邓稼先、钱三强、赵九章、李政道等,都是他的学生。叶企孙虽没有子女,但对自己的视如己出,对于那些贫寒学子,他经常慷慨解囊。 叶企孙晚年经受了那场大革命,最后为了生计,不得不沿街乞讨。为了保护学生,他力劝他们不要来看自己,更不肯接受他们的帮助。企业孙死在黎明前的黑暗里,他在贫病交家中去世,时间是1977年,享年80岁。 1992年,即叶企孙去世15年后,包括王淦昌、王大珩、吴健雄等在内的127名海内外著名学者联名向清华大学呼吁为叶企孙建立铜像,联名者平均年龄高达72岁。1995年叶企孙铜像落成仪式在清华大学举行。 第九位:莫迪,莫迪选择不生育子女,与政治有关。莫迪为了政治考虑,选择了和甘地一样走禁欲路线,而禁欲者往往不能结婚、不近女色,自然不会有子女。 第十位:罗隆基,罗隆基没有子女的背后原因,与他的遭遇有关。罗隆基和民国时期的很多男性一样,追求婚姻自由,他以婚姻自由为名几次婚内出轨,并离婚,他还曾追求过张幼仪,但因为他风流成性,张幼仪拒绝了他。 罗隆基一生为情奔波,可最后却终未得一段真正的感情,也未留下一儿半女,他无儿无女,是自己风流的必然结果。 不得不说:生养孩子的原因,往往极其简单;而不生孩子的原因,往往千奇百怪。所以,是否可以依据此,将不生养孩子视为悲剧,而生养视为幸福呢?图一村上春树;图二叶企孙;图三罗隆基;图四林巧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