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智驾功能不具备自动驾驶能力
1. 技术定位明确性不足
当前车企宣传的"L2+/L2.9"级自动驾驶仍属辅助驾驶范畴,需驾驶员全程监管。但部分车企以"高速NOA""城市领航"等模糊表述弱化责任边界,易引发用户误判。2024年多起智驾事故中,用户过度依赖系统导致操作滞后,凸显技术命名规范亟待完善。
2. 法规与伦理双重挑战
《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标虽已实施,但车企执行存在偏差。技术层面,我国智驾系统对复杂路况(如鬼探头、施工路段)的识别率仅达87%,远未达到全自动驾驶标准。伦理上,责任划分机制缺失可能激化厂商与用户矛盾。
3. 消费者教育迫在眉睫
中汽研数据显示,63%车主误将辅助驾驶等同于自动驾驶。建议通过强制播放安全警示视频、车载系统动态监测驾驶员注意力等方式强化认知,同时仿效欧盟要求智驾车辆加装"监控驾驶者"系统。
4. 产业升级路径建议
短期应建立智驾功能分级认证制度,中期推动V2X(车路协同)弥补单车智能局限,长期需构建包含数据隐私、事故定责的全链条法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