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726年,年羹尧知道自己将被问斩,暗中把怀孕的小妾,送给一位书生,并千叮万嘱:你记住,孩子出生让他姓“生”。书生不解,然而年羹尧接下来的一句话让书生立刻答应,也让他知晓了皇家内部的秘密。 康熙末年,九龙夺嫡的戏码在宫廷内外暗流涌动。各方势力明争暗斗,局势波谲云诡。四皇子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帝,表面上一副与世无争的模样,每日吟诗作画、参禅礼佛,暗中却在紧锣密鼓地布局。 当时,年羹尧手握重兵,驻守西北,成为各方拉拢的关键人物。胤禛看准时机,与年羹尧进行了一场秘密会面。在那隐秘之处,胤禛许下诸多承诺,言辞恳切,年羹尧思索再三,最终选择站在胤禛这边。 那时,康熙帝属意十四皇子胤禵,甚至有传言称遗诏本是传位于胤禵。年羹尧奉胤禛之命,在西北牵制胤禵,切断他与朝廷的联系,使其无法及时回朝争夺皇位。 胤禛登基后,对年羹尧大肆封赏,加官进爵,赏赐无数。可这看似荣耀的背后,实则是雍正稳住年羹尧的手段,毕竟年羹尧知晓太多夺嫡的隐秘,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 年羹尧在西北屡立战功,平定西藏、青海之乱,一时间风光无限,权倾朝野。他逐渐恃宠而骄,在军中及川陕用人自专,搞 “年选”,形成庞大势力集团。在皇帝面前,他也愈发无礼,进见时不跪拜,态度傲慢,全无“人臣礼”。这些行为渐渐触怒雍正,心中对他猜忌日深。 随着年羹尧势力不断膨胀,雍正深感威胁,开始对他进行打压。年羹尧察觉局势不妙,多次上书请罪,却无力回天。他明白自己大限将至,为了保住血脉,他想起了眼前这位与朝堂毫无瓜葛、曾受过自己恩惠的书生。 书生听了年羹尧的讲述,知晓其中利害,心中犹豫片刻。这可不是小事,一旦牵扯进去,很可能惹来杀身之祸。但想到年羹尧往日的恩情,最终还是点头答应。 年羹尧迅速安排,当夜就让书生带着小妾从后门离开。小妾泪如雨下,年羹尧却狠下心肠,催促他们快走,生怕夜长梦多。 二人匆忙上路,一路颠簸,远离京城。途中,书生向小妾解释孩子为何要姓 “生”:“‘年’字去一竖是‘生’,寓意生机,也算延续年家血脉,躲避灾祸。”小妾这才明白年羹尧的良苦用心,心中既感激又悲痛。 数月后,小妾顺利产下一子,书生依言为孩子取名为生某某。他们在偏远之地定居下来,过着平凡的生活。书生教导孩子安稳度日,绝不可涉足仕途,以免暴露身份,引来杀身之祸。 年羹尧被赐死后,雍正对年家进行清算,年家众人或被处死,或被流放,家产也被抄没。然而,雍正却未发现这支隐藏在偏远之地的血脉。多年过去,孩子长大成人,书生将他的身世和那段皇家隐秘告知。他牢记嘱托,低调行事,从不与人提及自己的身世。 生氏家族在当地逐渐繁衍,子孙后代过着平淡的生活。直至今日,在一些地方仍有生姓后人,相传便是年羹尧的后代。 年羹尧的血脉以这种特殊方式延续,而那段皇家夺嫡、功臣末路的惊心动魄故事,也随着生氏家族的传承,悄然流传,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也让后人感受到历史的波澜壮阔与世事的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