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释永信能有今天的成就, 最该感谢的不是他的师傅释行正, 也不是他的徒弟释小龙

释永信能有今天的成就, 最该感谢的不是他的师傅释行正, 也不是他的徒弟释小龙,而是赵朴初。   安徽阜阳颍上县的农家院里,1965 年出生的刘应成,小时候和村里其他孩子没什么两样。   谁能想到,这个娃后来会和嵩山少林寺扯上一辈子的关系。   1981 年,16 岁的刘应成带着对武术的一股子痴迷,一个人跑到了河南登封。   那时候的少林寺,实在称不上像样。   院子里的草快把人埋了,路难走得很,山门破破烂烂的,寺里就十几个老和尚,跟说书人嘴里的热闹劲儿完全对不上。   他拜在行正长老门下,成了释永信。   因为进寺早,年纪又小,师弟们都喊他大师兄。   19 岁那年,他进了寺里的民主管理委员会,22 岁就当上了主任,寺里的事差不多都由他拿主意。   他能走到这一步,没靠师傅释行正,也没沾徒弟释小龙的光,都是自己一点点干出来的。   只是看他那样子,总觉得缺了点出家人该有的那份安稳。   上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中国佛教协会的赵朴初来少林寺,当时释永信还是个普通和尚,就在旁边陪着。   赵朴初说,他在欧美看到不少人练少林拳,对少林禅宗也挺上心。   这话让释永信心里动了一下,像是有了新想法。   在这之前,释永信一门心思就想把少林武术推出去,请了金庸、普京来帮忙宣传,好像少林寺就只是个练拳的地方。   赵朴初一句 “少林寺是禅宗祖廷”,才算让他转过弯来,知道少林寺不光有拳脚,还有禅宗这么重要的东西。   只是这弯转得有点慢,让人觉得他对少林寺的理解也就那么回事。   从那以后,释永信不再只说武术,提出 “少林是禅不是拳”,想给少林寺换个样子。   他用各种办法讲禅宗文化,让少林寺慢慢传到了国外,让更多人知道少林寺不光拳打得好,还有很深的禅意。   他这一转变,更像是找到了让少林寺出名的新路子,而不是真的把禅宗悟透了。   要说带着少林寺往前走,释永信确实有自己的办法。   1994 年,有人用 “少林寺” 的名字做火腿卖,他直接去法院告了,这还是中国宗教界头一回因为名声打官司,最后赢了。   从这以后,他就特别看重 “少林寺” 这三个字,注册了好多商标,怕别人乱拿去用。   1996 年,他接触到互联网,没几天就给少林寺弄了域名,建了网站,还把《易筋经》《洗髓经》这些老本子放到网上,引了不少喜欢武术的人来看。   他说这么做是因为 “和尚也要吃饭”,听着是这么个道理。   可少林寺终究是寺庙,弄这么多生意上的事,总让人觉得不太对劲儿。   少林寺的生意越做越大,文化、吃的、药、衣服这些方面都有涉及。   有人说,寺庙本该安安静静的,不该这么想着赚钱,释永信穿着僧袍,做事却像个商人。 那么你们怎么看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