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些年的产品都很爱搞形式主义创新。常见的包括前些年的新能源车把手,以及某些手机形态……更好笑的是我刚刚看到一个隔空开车门的视频,一个人在虚空之中抓了半天车门也没看,简直是——太尴尬了。
这种形式主义的创新让我有一种大学时期打竞赛的感觉:我知道自己参与的项目是X,我的队友也知道参与的项目是X,评委更是知道这是一坨X。
即便有专利护身,甚至我们还花钱3D打印了整条工业产线模型,让这坨X看起来简直创新到要捅破天了,但大家对于这件事的含金量都心知肚明。
毕竟这种竞赛本质上就是大家用着组里的传家宝项目来互相斗法,今年没拿奖就明年再来,有点本事的就申请点专利,搞点企业合作合同冲场面。但最后混了个奖也就没后续了。
落回到这些形式主义创新的产品上,我就非常好奇一件事:产品经理自己知道这是形式主义催化的产物吗?
也许大概是知道的吧?
但为什么又做不出来小米那样精准戳中消费者需求的好的产品定义呢?
或许这是能力问题。一针见血且无比精准的,对消费者心理的把控,是一门兼顾了消费者心理学、统计学和市场学的科学与艺术,这不是谁都能办到的。
所以说来说去,还是功力不够。就好像有时候你能精确预知自己这门课没考好,但最好其实也就这样了。
但你又不得不给上级交差,给市场交代。大家都在搞创新搞噱头,你不搞点动静出来,就连一点点可吹的东西都没有了。
于是奇形怪状的门把手、另类形态的手机电脑就出生了。
最可悲的事情莫过于,整个流程走下来像极了一场预制表演。产品经理绞尽脑汁做、市场宣发口疯狂包装、发布会主讲人天花乱坠吹、旗下KOC疯狂挽尊……到头来还要怪友商“太会营销”,自己的“创新性产品”都没市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