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南充仪陇县统计局公职人员曾某因公考培训退费纠纷被推上风口浪尖。这位现任职于统计部门的"考公导师",通过社交平台发布"教师公招考试96%上岸率""笔试包过,不过全额退款"等宣传语,两年间诱导多名考生缴纳高额培训费,总金额达3.6万元。当考生因未通过考试要求退费时,曾某却以"资金周转困难""等所有面试结束"等借口拖延,甚至直接失联。 这场骗局的核心,正是利用"概率游戏"的漏洞:缴费率100%,但退费率永远低于承诺。曾某通过"基础课程费+升级班+面试登记费+内部资料费"的连环套路,将初始1600元的费用层层加码至3.6万元,并利用公职人员身份获取信任。正如受害者所言:"他承诺'不过倒赔500元',却没想到连本金都拿不回来。" 此类"公考包过"陷阱已形成灰色产业链。曾某并非个例,2025年以来网络上已出现多起类似举报。这些机构往往以"考官授课""内部资料"为噱头,利用考生"一次上岸"的焦虑心理,将教育服务异化为金融游戏——通过高收费覆盖退费成本,用新学员的缴费填补旧学员的退款,形成"庞氏骗局"式运营。 仪陇县统计局虽成立专班处理,但三次回应均停留在"督促退款""警示教育"层面,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种"轻处理"态度,折射出监管的尴尬:公职人员违规从事商业活动,是否仅靠"书面检讨"就能了结?当"包过承诺"遇上公权力背书,考生权益该如何保障? 该事件已引发公众对"考公培训乱象"的深度反思。律师指出,曾某的行为涉嫌合同诈骗,若查实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可能面临刑事责任。而对于考生而言,更需警惕"概率陷阱":真正的教育服务无法承诺结果,任何"包过"承诺都是骗局开场白。当"退费难"成为行业潜规则,或许该问:我们究竟在为知识付费,还是在为概率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