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驻守边疆的年轻战士魏德友返乡探亲,因相貌英挺惹得说亲的姑娘踏破门槛。他气定神闲地撂下一句话:“要嫁给我,得应我一个要求!“谁知话音未落,大半姑娘扭头就走。 在鲁西南一个普通农家,二十出头的战士返乡,媒人纷至沓来,却因一句话瞬间冷场。这个要求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考验?它不只关乎婚姻,更牵扯到边疆的荒凉与责任,预示着一生不凡的抉择。 魏德友出生在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一个农村家庭,那里以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土地平坦而肥沃。他从小参与农活,十八岁时离开家乡,加入北京军区,成为一名通信兵。 在部队,他完成各项训练,包括射击和长途行军,表现出色,连长曾考虑推荐他转业后留在北京工作。二十三岁时,国家发出屯垦戍边的号召,他主动响应,从北京军区转业,与三十多名战友一同西行,加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一六一团兵二连。 那片萨尔布拉克草原属于中哈边境无人区,气候极端,夏季高温,冬季严寒,风沙频繁。他们先搭建帐篷,开荒种地,同时执行边防任务,包括巡视界碑和拦截临界牲畜。几个月后,他们修建地窝子作为住所,继续耕作和巡逻,逐步适应环境,确保边境安全。这段经历奠定了他后来的生活基础,也让他理解边疆守护的意义。 深秋时节,魏德友请假回乡探亲。家乡消息传开,许多媒人带着姑娘上门,因为他长相俊朗,身材挺拔,吸引了不少人前来。他坐在堂屋,平静说出那个要求:未来的妻子必须随他去新疆戈壁滩生活,那里条件艰苦,充满风沙和挑战。话说完,大多数姑娘选择离开,只剩少数人坚持。 半个月后,刘京好前来,她带来几双布鞋,表示理解戈壁上的行走需求,坚持完成婚事。新婚后,他们返回新疆,继续边防生活。开春时,他们参与巡边,面对沙尘暴等自然考验。刘京好适应环境,协助日常事务,两人共同面对无人区的孤寂和风险。这段婚姻建立在共同责任的基础上,体现了边疆生活的现实需求。 几年过去,他们在边境线上处理各种事件,包括追回冲向边境的羊群,拦截临界牲畜上万只,劝返临界人员千余次。冬天,他们救助迷路的孩子,提供温暖和食物,确保安全。1984年,单位下达调令,让他去乌鲁木齐工作,但他拒绝,继续留在原地,关注边境沟壑的稳定。 新世纪初,女儿魏萍回家,劝父母去济南生活,但他们坚持守边。魏萍后来辞去山东工作,返回草原,接替父亲的护边任务。2017年,她正式成为护边员,参与巡逻,经历过掉进雪坑的险情,但继续前行。2019年,魏德友已七十五岁,仍参与巡视,处理无人机活动等突发情况。 去年春天,年轻人前来参观,魏萍讲述墙上锦旗的事迹,老两口骑马巡视,身后马群跟随。他们一生守边五十多年,无涉外事件发生,家族世代延续护边传统。 魏德友的经历源于国家号召下的个人选择。他转业到新疆后,专注于屯垦戍边,不仅开荒种地,还执行代耕代牧代管任务,确保边境稳定。这种坚持体现了普通人对中国边疆的贡献,避免了外部干扰,维护了国家主权。 刘京好作为伴侣,分享了这些责任,两人共同巡边二十多万公里,面对野狼和极端天气的威胁,却从未退缩。 在边疆守护中,魏德友夫妇处理过多次牲畜越界事件,通过及时拦截,防止了潜在纠纷。他们的地窝子住了二十多年,后来虽有改善,但始终保持简朴作风。这种生活方式接地气,体现了兵团精神的本质:以实际行动支持国家发展,避免空谈,注重实效。 拒绝调令的决定源于对责任的认知,他关注雨季沟壑塌陷的风险,继续巡视,确保界碑稳固。这不只是个人行为,更是集体安全的保障。魏萍加入后,家族形成护边链条,她参与的巡逻覆盖萨尔布拉克草原,处理现代挑战如无人机监测,适应新时代需求。 魏德友获得多项荣誉,包括时代楷模和七一勋章,这些认可源于他的长期贡献。他巡边事迹通过媒体传播,影响了更多人理解边疆守护的重要性。 女儿的回归避免了中断,魏萍夫妇如今继续工作,守护同一片土地。这种代际传承接地气,避免了形式主义,注重实际护边效果。他们的故事激励了周边牧民和战士,形成社区共识,共同维护边境和平。 边疆生活充满挑战,风沙和野兽是日常风险,但通过科学巡逻和设备使用,他们有效应对。魏德友使用水壶、收音机和望远镜等简单工具,完成任务,体现了资源有限下的智慧。刘京好协助家务和巡逻,分担压力,确保家庭运转。 魏萍接班后,引入新方法,如加强与边防连的协调,提高效率。这种演变反映了时代进步,却保持核心不变:守护国家领土。他们的经历避免了负面事件发生,维护了中哈边境的和谐,避免了涉外纠纷,体现了外交层面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