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福汇报》报道,欧盟委员会已向基辅发出警告,可能会全面暂停对乌克兰的财政支持。 乌克兰最高拉达议员、前欧洲事务副总理伊万娜·克利姆普什-钦察泽向该媒体证实,确实收到了来自欧盟的相关信号。 文件中指出,“如果反腐败机构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欧盟方面的财政援助将被冻结”,且“涉及下一笔全额援助,而非仅其中一部分”。 同时,欧盟委员会在信中表示,“未发现俄罗斯对乌克兰反腐败机构存在影响”,并认为这些不过是施压的借口。 此前《纽约时报》曾报道,欧盟可能会冻结对乌克兰的部分援助。 此后,泽连斯基向欧盟委员会主席表示,他已签署所有为获得资金所需的法律。 法案核心:权力集中化与制度倒退 7月22日,泽连斯基签署第12414号法案,将国家反腐局(NABU)和特别反腐检察官办公室(SAPO)置于总检察长控制下,后者由总统任命。此举直接剥夺反腐机构独立性,总检察长可干预案件调查甚至撤销指控,实质瓦解了2015年欧盟要求设立的独立反腐体系。法案以“俄渗透反腐机构”为由,但欧盟明确否认此说法。 欧盟制裁:双重机制下的资金冻结 欧盟分两步施压:先因未完成改革扣减14.5亿欧元(原45亿减至30.5亿),再因法案暂停总额297亿欧元援助(172亿ERA计划+125亿融资计划)。冻结核心逻辑在于:乌克兰加入欧盟需满足“民主制度化”条件,而法案破坏司法独立,违背《联系国协定》改革承诺。 泽连斯基的困境:战争需求与治理溃败 尽管泽连斯基承诺31日前通过修正案恢复反腐机构权力,但其公信力已受损。NABU正调查其亲信——前副总理切尔尼绍夫涉贪案,而法案通过恰在调查关键期,被舆论视为“以集权庇护盟友”。同时,国防系统2023年曝出6名副部长贪腐案,凸显系统性溃烂。 深层矛盾:战时集权与民主转型的冲突 乌克兰面临悖论:战时需高效集权,但反腐等改革依赖分权制衡。泽连斯基以戒严令替代民选地方长官,压制媒体监督,此次更试图掌控反腐机构,引发基辅大规模抗议(戒严令下罕见示威)。欧盟制裁表明:战争不是倒退民主的借口,否则将动摇乌克兰“欧洲身份”合法性。 观点:援助杠杆暴露乌克兰转型本质 欧盟冻结援助并非惩罚,而是制度博弈工具。乌克兰腐败指数全球第131位,NABU成立十年仅揭发高层贪腐却难定罪,反映精英阶层抗拒改革。泽连斯基在“战争英雄”光环下加速集权,实为旧权力结构的复辟。若不能以司法独立打破“腐败-镇压”循环,即便修正法案通过,乌克兰仍困于“依附性治理”——依赖外援却拒绝根治痼疾,终将背离其追求的欧洲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