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特朗普在个人的社交媒体上首次回应了他将要访华的传言,并且给出了一个明确定义——假消息( Fake news)。那么为何他要在这个时候做出这种表态呢? 特朗普在这个发言当中强调,最近关于他将要访华的都是假消息。他访华的唯一前提是“中方将邀请他”,但这个邀请目前已经过期了。如果没有新邀请的话,他对于访华“没有兴趣”( No interest)。这似乎意味着,在6月初的中、美通话之后,中方没有再向特朗普发出新的邀请。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最近无论是9月初访华、还是10月底11月初访华,更多可能都是工作层面的讨论和磋商,甚至是试探,还没有进入到正式发送邀请的阶段。说实话,如此重要的外事安排,恐怕也无法这么快做出决定,需要综合评估中美关系以及当时国际形势的新变化。 不过有意思的是,特朗普为什么选择在中美经贸会谈的第1天做出这种表态呢?这个传言至少持续了一个月之久,但特朗普始终没有正面回复。如今突然回复,并且语带不满和挑衅,背后恐怕有两个原因: 第1个原因,当然是其所谓谈判艺术的一部分。通过舆论上的喊话,来向中方经贸磋商代表团施压。暗含的意思就是——“我已经有些不高兴不耐烦了,如果你们不尽快达成协议,那我访华的行程也没得谈了”。 第2个原因,有可能是和经贸磋商第1天的成果有关。贝森特在结束了第1天的会谈之后,应该会把主要内容向特朗普报告。在俄罗斯、伊朗石油的一些关键问题上,恐怕没有这么容易取得突破。因此,这可能让特朗普感到不高兴,便通过隔空喊话的方式来表达情绪。 因此,对于特朗普的这个发言,恐怕也要50% 、50%的来看,一方面可能的确传递出了某些信息,但更多则是一种谈判技巧和策略。关键还是保持好我们自己的战略定力,有序推动中美经贸磋商,包括下一阶段的高层接触。 谈判策略:极限施压与心理博弈 特朗普的"假新闻"表态是其经典谈判战术的延续。7月22日他公开称"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访华"引发全球关注,但一周后突然否认,实为制造心理落差。此举意在向中方代表团传递信号:若在日内瓦谈判中未满足美方核心诉求(如稀土供应、削减2000亿美元贸易逆差),元首会晤将化为泡影。这种反复无常的策略曾用于美加谈判——当加拿大拒绝让步时,特朗普直接暂停谈判并威胁加征关税。 经济压力:国内困局倒逼外交表演 特朗普的焦躁源于美国经济数据恶化。2025年Q1美国GDP萎缩0.5%,对华贸易逆差可能扩大至4980亿美元。7月29日正值美财长贝森特向特朗普汇报首日谈判进展,而中方坚持"撤销全部关税才签协议"的立场令美方难以突破。特朗普通过社交媒体发泄不满,实为掩盖谈判受挫的窘境,同时安抚国内农业州选民(大豆库存积压创历史新高)。 权力洗牌:清洗鹰派与决策圈重构 "过期邀请"说辞背后是白宫权力结构剧变。7月下旬特朗普裁撤1300名对华鹰派官员(包括副国安顾问黄之瀚),削弱国务院传统决策体系。此举虽被解读为对华示好,实则服务于集权目标——清除阻碍"交易型外交"的官僚阻力。但矛盾的是,他同步推进120亿美元对台军售,暴露其"边打边谈"的本质:以军事施压换取经贸让步。 中方定力:制度博弈与反制筹码 面对特朗普的舆论施压,中方展现战略清醒。日内瓦谈判中,中方代表团携带232项关税撤销清单及300页美方违规实证,以数据对抗情绪化表态。更关键的底牌是稀土管控——中国占全球70%产量,美75%稀土依赖中国,F-35生产线因断供威胁面临停工。中方通过"依法批准出口许可"的柔性反制,既保持谈判通道,又避免落入单边让步陷阱。 观点:警惕"假新闻"背后的真危机 特朗普的推文绝非单纯情绪宣泄,而是精心设计的"压力测试"。其真正目标是以元首会晤为诱饵,迫使中方在核心利益(台海、科技主权)上妥协。但历史证明,2017年访华签署的2535亿美元大单未能阻止后续贸易战,足见其承诺的脆弱性。当前中方需坚持"双轨策略":在经贸层面以稀土、市场准入为筹码推动对等解禁;在战略层面严防美台军事勾连。毕竟大国博弈的胜负,从不取决于社交媒体的话术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