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一则新闻让人议论纷纷,一位有4个儿子的老人竟然会被活活饿死。
当大家了解这件事情后,被气的可谓是咬牙切齿,因为这位老人的四个儿子竟然对她不管不顾,老人去世后胃里的食物竟然是饲料和秸秆。
而且老人去世后,他的四个儿子竟然无人愿意出下葬费,导致老人迟迟无法安葬。
柴玉吉夫妇二人早年间回到北京通州区的张家辛庄村,过上了平静的乡村生活。
五个儿子的相继出生,曾让这个家庭充满欢声笑语,柴玉吉也一度被邻里乡亲羡慕,认为她“有福气”,老了可以享儿孙之福。
然而,命运的捉弄总是猝不及防,丈夫老程的早逝,让柴玉吉不得不独自承担起抚养五个儿子的重担。
她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担,含辛茹苦地将儿子们拉扯成人,看着他们成家立业,本以为可以安享晚年,却未料到更大的打击接踵而至。
柴玉吉最孝顺的小儿子在一次意外中不幸去世了,随着柴玉吉年事渐高,身体每况愈下,生活逐渐无法自理,赡养的责任自然落到了其余四个儿子身上。
然而,就在此时,一场围绕房产和金钱的争夺战,悄然拉开了序幕。
老五的意外离世,让兄弟几人的目光,盯上了母亲名下的房产以及每月6000元的退休金。
为了避免赡养责任落到自己头上,也为了争夺更多的利益,四兄弟私下达成了一项协议:轮流赡养母亲,每人三个月,轮到谁,谁就可以支配老人的退休金,并最终拥有房产的继承权。
这纸协议,将亲情明码标价,将柴玉吉的晚年,变成了兄弟四人争夺利益的筹码。
在这样的协议下,柴玉吉的晚年生活,可想而知,本应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却沦为了儿子们互相推诿的负担。
曾经温馨的家,变成了冰冷的牢笼,根据协议,儿子们轮流将柴玉吉接回家中“照顾”,然而,这所谓的“照顾”,却只是维持她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甚至连温饱都无法保证。
每月6000元的退休金,在儿子们手中,并没有真正用于改善柴玉吉的生活,她每日的餐食,仅仅是些稀薄的汤水,毫无营养可言。
衣衫褴褛,形容枯槁,曾经被邻里夸赞“有福气”的柴玉吉,如今却骨瘦如柴,步履蹒跚。
更令人发指的是,儿子们的冷漠和虐待,远不止于此,村民们回忆,曾多次看到柴玉吉独自一人在村中徘徊,衣不蔽体,眼神空洞。
她常常坐在家门口,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偶尔的哭喊声,也会很快被儿子们的呵斥声淹没。
一位邻居曾亲眼目睹老四殴打柴玉吉的场景:仅仅因为老人想让儿子买点吃的,老四便拿起棍棒对其拳脚相加,并怒斥她“不学好,不让人省心”。
在这样的非人待遇下,柴玉吉的身体每况愈下,原本就虚弱的身体,更是雪上加霜,一次意外的摔倒,导致她腿部受伤,行动更加不便。
这本应是子女尽孝的时刻,却成为了兄弟四人互相推诿的借口,老大率先将责任推给了老五的遗孀,认为她理应承担起照顾婆婆的责任。
老五的遗孀本就孤儿寡母,生活艰难,还要外出打工维持生计,根本无力承担额外的负担,然而,在四兄弟的逼迫下,她只能无奈地接受了这个不公平的安排。
然而,好景不长。柴玉吉摔伤住院后,巨额的医疗费用再次成为了兄弟四人争吵的焦点。
他们相互指责,不愿承担责任,甚至在病房外大打出手,最终,在村干部的调解下,他们才勉强同意平摊医药费。
资料来源:央视网 2010年06月01日 12:42 四郎弃母
然而,对于如何安置柴玉吉以及如何处理老宅的问题,他们依然争执不下。
为了尽快摆脱这个“负担”,也为了争夺老宅的继承权,兄弟四人不仅没有尽到赡养的义务,反而变本加厉地虐待她。
2009年4月的一天,老人蜷缩在床上,身体僵硬,周围散发着令人作呕的气味,她早已去世多时了。
资料来源:2013年09月14日 04:45 新京报
当时正值老二的“轮班”期,但他却对母亲的离世毫不知情。
柴玉吉的死,再次引发了兄弟四人的争吵和推诿,他们互相指责,试图将责任推卸到其他人身上。
然而,法医的尸检报告,却无情地揭露了残酷的真相:柴玉吉死于严重的营养不良,胃部已经萎缩得薄如纸片,里面残留的,是一些未消化的秸秆和动物饲料。
这意味着,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这位可怜的老人,竟是靠吃饲料来维持生存。
在铁证面前,老二因在其“轮班”期间未能尽到赡养义务,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老大和老三也因间接导致母亲死亡,分别被判处两年半,两年的有期徒刑。
只有老四,因为当时不在“轮班”期,侥幸逃脱了法律的制裁。
然而,这并没有结束,老大和老三在服刑期满后,对老四的逃脱法网感到愤愤不平,他们开始四处搜集证据,试图证明老四也曾虐待母亲。
老大甚至自掏腰包,为母亲进行了尸检,发现她身上有多处骨折,进一步证实了老四的虐待行为。
然而,由于柴玉吉去世已久,缺乏直接的物证,仅凭证人证言难以定罪,最终,老四还是逃脱了法律的制裁。
更令人唏嘘的是,柴玉吉的遗体至今仍未下葬,兄弟四人为了遗产分配问题争执不下,互相推诿,谁也不愿出钱安葬母亲。
无奈之下,柴玉吉的骨灰只能继续存放在殡仪馆,等待着儿子们良心发现的那一天。
柴玉吉的悲剧,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对“养儿防老”传统观念的深刻反思。
孝敬父母,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
我们应该从柴玉吉的悲剧中汲取教训,珍惜亲情,善待父母,让“养儿防老”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成为现实的温暖与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