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姊妹原著里刘妈的结局可真不咋地呢。说真的,刘妈这人啊,没做啥天理难容的事儿。和汤婆子比起来,她可没那么盛气凌人;跟刘美心相较,也不那样偏心又自私。
那汤婆子呀,简直就是个“坏心眼儿代言人”,见不得别人过得顺溜。何常胜一家通情达理,压根不跟她们家掰扯,汤婆子却觉得何家好拿捏,成天跟人家对着干。她对孩子们感情的事儿也是横加干涉,就拿汤为民和何家丽的爱情来说吧,就被她搅得黄了。
汤婆子一家的结局那叫一个惨哟。汤婆子和大老汤早早地就驾鹤西去了,汤为民和汤振民也因为糖尿病早早地离开了人世,汤幼民结婚多年却一直没孩子,也早早地走了。
刘美心呢,表面上是那种和蔼可亲的慈母,实际上呀,偏心得厉害,就喜欢何家喜。别的女儿碰到难处,她就像没事儿人似的,可何家喜要是有麻烦,她能把心都掏出来帮忙。何家丽对家庭的付出最多,却得不到她的青睐。晚年的时候,她还和何家喜一唱一和的,居然把何家丽赶出了老宅。
大家都觉得好人会有好报呢,刘妈做事可没有汤婆子和刘美心那么自私狠辣,本以为她的晚年会比那两人幸福得多。嘿,可现实就像狠狠甩过来的一巴掌。她晚年得了老年痴呆,连人都认不出来了。
刘妈原本以为儿子能给她养老,可张秋林和孟丽莎复婚后有了孩子,为了给孩子的未来铺路,跑去美国定居了,家里的事儿全扔给张秋芳一个人操持。
其实在原著中,刘妈的丈夫老是出差,一年到头回家的次数少得可怜。张秋林出生后,刘妈以为儿子能把丈夫的心拴住呢。结果呢,丈夫还是老样子。因为他在外面有了新家庭和新孩子,对这个家根本没啥留恋的。家丑不可外扬,虽然这事儿没人知道,可刘妈作为枕边人,早就有所察觉。丈夫不在身边的日子,她心里空落落的可怜。
为了生活能有点希望,她把心血都放在儿子张秋林身上,心里的不满和委屈就一股脑儿地撒在张秋芳身上,不停地抱怨。时间久了,张秋芳看到几近崩溃的刘妈,同情早就没了。
张秋芳表面上是那种乖巧懂事人人爱的好孩子,可心里的苦只有自己知道。在这样压抑的环境里,她十几岁就盼着自己能早点结婚,建个小家庭,从那个喘不过气的家里逃出去。这也就是为啥她比何家丽成熟得早。
何常胜虽然一心想要儿子,但后来也只能认命了,对六个女儿特别呵护,尤其是对何家丽,就像对待家里的长子一样。
何家丽有父母的疼爱,张秋芳却没人疼。父亲不管这个家,刘妈眼里只有儿子,没人依靠的她只能自己提前谋划。
刘妈的丈夫跳楼死了之后,这事儿在淮南都传开了,这也是张秋芳决定嫁给汤为民的原因。当时她家名声坏了,除了汤为民,她也不知道自己还能嫁给谁。她怕刘妈为了甩掉她这个“包袱”,随便给她找个对象。
所以她就想了个主意,让何家丽和汤为民分开,然后自己嫁进了汤家。
汤家看中张秋芳的温柔懂事,想让她当儿媳妇。刘妈同意这门婚事,还不是因为张秋芳喜欢汤为民,主要是为了张秋林。汤婆子夫妻在厂里是小领导,家里条件不错。张秋芳嫁过去能补贴娘家,二来张秋林还小,以后找工作还得靠汤家帮忙呢。
张秋芳心里明白,刘妈根本不在乎她快不快乐,就看这婚事对张秋林有没有好处。所以与其被动等着,不如主动出击,起码嫁给喜欢的人,青春没什么遗憾。
张秋芳结婚后,刘妈的心就全放在儿子身上了,啥事儿都以儿子为先,在她的宠溺下,张秋林变得特别自我。
张秋林虽然有出息,考上了大学,还娶了家庭好的孟丽莎。但他结婚后要出国发展,刘妈心里不愿意,她想儿子有出息,又不想儿子那么远走高飞。她想一辈子守在儿子身边,哪怕就是个做饭洗衣的母亲呢。可张秋林出了国,她就没了依靠,不过张秋林决定的事儿,她又不敢反对,怕以后儿子不认她、不理她。
张秋林去国外后,在那边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变得更自我。回国后,别人何家欢已经结婚了,他还去追求,刘妈阻拦还不是因为他做得不对,嫌何家欢配不上儿子呢。她把孟丽莎叫回来,想让他们复婚。结果两人复婚之后又有了孩子,决定出国定居,就把刘妈一个人丢在国内。
养儿防老啊,刘妈这辈子就盼着儿子养老送终,觉得女儿嫁出去就是外人的,从没想过靠张秋芳。张秋林出国之后,刘妈整天闷闷不乐的。后来张秋林离婚回国,刘妈高兴了,又能跟儿子住一起了。可张秋林既自私又自我的,在家享受完母亲满满的爱,复婚后又跑去国外,对刘妈不管不顾。
张秋芳前半辈子为汤家忙乎,退休后本想好好休息安享晚年,结果却要一个人照顾又老又痴呆的妈妈。当时张秋芳的女儿也离婚了,一个人带孩子,张秋芳又要顾外孙女又要照顾自己的妈,累得够呛。可张秋林呢,从来没帮过张秋芳一点忙,毕竟照顾刘妈应该是他的任务啊。可惜刘妈都记不清人了,张秋芳付出再多也没用。
刘妈这一辈子有张秋芳这么孝顺懂事的女儿,本是大福气,可她却生在福中不知福,一辈子只围着儿子转。她得了老年痴呆,虽然让张秋芳受累了,但对她来说也算是好运,不用再抱怨丈夫不爱自己,也不用老念叨儿子啥时候回来,记不住那些伤心事了,也算是一种解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