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三月十九日

玉见沈华文评 2024-03-20 09:05:40

3月19日[1929年]

经济萧条,每日人均食菜八钱三

蔬菜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蔬菜也是膳食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体获取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膳食纤维的重要来源。正常情况下,每人每天摄入300-500克的蔬菜就可以满足基本身体需求,过多或者过少都不利于健康。但在旧社会,劳苦人民连主食都吃不饱,蔬菜更成了奢侈品。

据一九二九年三月十九日《京报》发表的市社会局调查得知:本市每天销售各种蔬菜四万一千余斤。

当时,全市人口有四十九万五千余。平均每人每天吃菜仅有八钱三(每斤按十两算)!

如果蔬菜摄入过少,则会使维生素、膳食纤维补充不足,容易使抵抗力下降,还可能使肠道蠕动减慢,发生便秘现象。

每天通常应该食用300克-500克蔬菜,并且要保证种类的丰富。根、茎、叶、花、果和菌藻类,每天摄入的种类通常越多越好,特别是菌藻类,如蘑菇、黑木耳等,尽量每天都有。从数量上说,每100克生的蔬菜做熟后,相当于一个网球大小的量,所以每天吃5个网球大小的熟蔬菜,就相当于吃了500克生蔬菜。

该局对此做了分析: “考其原因,盖市民尚多未明菜蔬之有益于人身;而种植缺乏,殆一大原因”。果真如此吗?

当时, “洞子季儿”(温室生产)的黄瓜,三寸多长的一对,要花银元三四块。十几根豆角或是茶杯大的一对冬瓜,也得这个价码。即使在蔬菜旺季,冬瓜也要二十多枚铜元才能买一斤。

北京在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下,“各种商业纷纷倒闭,直接间接几乎无人不大叫其穷”。

一般人吃饭尚且费事,谁又肯多耗余钱尝尝鲜味?这就是当时吃菜少的根本原因。

同一天的《京报》刊载了“电车公司裁员”的消息:“北平商务日渐萧条,电车公司经费尤绌。近日厉行减政,裁员颇多”云云。

这些被裁之员,即使“明菜蔬之有益于人身”,又当如何?

所以,吃不吃蔬菜,跟营养无关,但是跟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质量有关。建国后,北京的蔬菜供应一直是琳琅满目,供应充足,不仅使广大市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有效的保障,也极大的提高了国民的身体健康素质。

0 阅读:0
玉见沈华文评

玉见沈华文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