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这种情况:你走在大街上,或者坐在火车、大巴的时候,一个年轻人笔挺挺的路过,你扫了一眼,心里跟自己说:嗯,应该是个军人。
中国的军人,哪怕是一些退役了挺久的军人,其身姿的挺拔刚健,是很容易被从人群中一眼识别出来的,我这种散漫惯了的人松松垮垮的步态你让他刻意学他都学不来,请他来个葛优瘫怕是都瘫不出应有的状态……
与之神似的是,像qdc这种品牌,或者说qdc的黄鹏黄老师这种人,他的耳机,做不到调音上的“葛优瘫”,就像一个有洁癖的人受不了家里乱七八糟,哪怕今天喝高了,回家也要收拾完屋子才睡觉一样。qdc出品的耳机,对于声音,很讲究。
当然了,讲究人不少见,讲究的牌子也多了去了,可是这讲究跟讲究之间也像人的性格一样,也许相似,却绝对不会理论上百分百雷同,这其实也是耳机这个小玩意儿特别有趣特别玩不腻的一个点:就是主理人对音乐的认知和理念,会直接左右一个品牌的调音风格,并将这一风格不加掩饰的体现在它的产品上,乃至会连带影响到许多消费者的听音习惯、听音理念。
那黄老师主理的qdc,是怎么样一个理念呢?
在我主观看来,倒也很好形容,就是“对现场很认真”——这种认真不是嘴上说说而已,而是那种听了不知道多少现场、浸淫甚深、早已从听热闹蜕化到听门道、再从听门道进阶到可以写书的程度(是的,我拍起黄鹏老师彩虹屁来丝毫不会有心理压力,因为他听东西就是这么牛,他的道行远不是我这种对现场大概齐有概念的菜鸟可以企及的,至于向来不去现场听东西的人,跟黄老师聊天的时候怕是会不清楚他在讲些什么)。诚然他玩音响玩黑胶也非常深厚,不过别的品牌主理人搁家倒腾这些的也不在少数,所以主要的差异,就在于现场这件事上。
但是对现场理解太深,某种意义上未必是件好事。打个不负责任的比方:你要是个导演,你对片场理解很深,这却未必有助于你讨好观众,可能某些人他导片子没你多做事没你较真,但是他很擅长拉明星友情助演、擅长宣发擅长撒狗血,那你俩真不定谁票房高。
扯了这么多,今天的正主儿还没亮相呢,qdc内卷之作:qdc Dmagic solo——单动圈,988元。
这个耳塞,从露脸到定价的这段时间,几乎所有人都没猜到他居然会定在千元以下的价位,您看这包装,看这配件,搁在别的品牌都不像千元级的配置,何况是qdc——qdc是什么牌子啊,看收纳盒就知道:“明星之选”四个大字明晃晃印着呢,而且一点都不会觉得自己吹牛了,因为这牌子如今真算得上是称霸舞台的存在,光这一点就底气十足。
腔体是3D打印,三维切面的裂纹彩绘面板,和半透明的蓝色腔体无缝结合,半透明这部分在拍照的时候总是因为折射光线而过于耀眼,好处是实物往那一放也有可能因此而抓人眼球,佩戴感也非常舒服丝毫不用担心。光这个颜值加上这个LOGO,卖到988都能感动宫里的常在们。
线材依旧是qdc那个虽然坚固但对三方线材绝不友好的“qdc通用插针接口”,配合SOLO DM可换插头,包装里一次性送齐了2.5/3.5/4.4三组插头,参与内卷的劲头掩都掩不住……
主菜是腔体内的“基于Dmagic Turbo镜像虚拟增压声学专利技术研发的高灵敏度全频单动圈”,通俗来说是一颗新研发的微动圈,特点是把微动圈的能量扩大化使得低频够强,又能保持微动圈的优秀特性导致细节够细密,我理解官方的意思是:“虽然只要988元,但我们绝不是随便拿个老东西就下放了,这个Dmagic Turbo的微动圈技术是新搞出来的,也废了老鼻子劲了”,并且官方私下也说过这款耳机并非什么监听流,是刻意在调音时候下力气让它能适配更宽泛的曲风,堪称千元级通用杀手。
这意思是……您还能来个正宗的“葛优瘫”???
这我还真就不信了(右手拇指食指捻下巴ing)
先说素质:qdc Dmagic solo的素质放在千元级来说,第一个特征是“全面而大气”,就是说这不是个顾得了中高频就把中低频人为放弃,或者重视下半身上半身凑合事儿的搞法,它的三频设置是很均衡的,而声场则无疑是偏大且规整的、在声场里拥有相对价位而言十分讲究的乐器定位和层次感,丁是丁卯是卯,就光这一股子正经劲儿,就显得出手很有水准。
第二个特征是,它又重视“宽松”又重视“结象”——低频量感较大,煲了60小时也还是有较多的泛音,空气感较为澎湃,乍一听绝对不是“铁味儿”足的玩意儿,轰隆隆的害挺带感,但是鼓声和贝斯声则有着出乎意料的聚焦和饱满度,等于这塞子的低频有点“外松内紧”的意思,很像是一些并不太严肃的现场演出时候的调调,能把轻松的氛围和密实的低频表达一起给了;中频也堪称细节又多又瓷实,人声的密度都挺高的,染色则一贯的不给不给就是不给,所以你听着觉得口型疏松些、齿音稍微压了点,就差不多到位啦。然后高频这方面呢,不锋利不油不滑,亮度算是适中,透明度延伸和分离度都蛮不错,是个并不华丽却有足够内容的、经得起推敲的设定。
第三个特征,说来倒不能只是算聊这个塞子了,基本是要探讨qdc品牌的口味设定:有些时候我觉得黄鹏老师这人吧,就像老僧一样,聊起天来真的很妙趣横生,然后聊着聊着你饿了,你说大师你下面给我吃吧?他说好嘞我给你来点荤的,然后转身去厨房一顿折腾端出一碗素面还刻意加了点葱花和姜,这在佛家就算是“荤面”了,可我想要的是猪油是大肉,这玩意儿他厨房里生来就没有……
也就是说,黄老师对于现场感这种东西以及由此衍生的对待音乐的态度,是有其一贯的坚持和分寸的,这个分寸里,你想要威士顿想要铁三角,他真给不了。乐器的定位和形体感等等这些东西,但凡他觉得这跟现场不一码事,这个偏差值超过了他的认知范围了,这产品就不会定版,连拿个样机给你听着玩他都不干。所以他的染在我看来约等于没染,他的流行味儿在我听来还是会偏寡淡。乃至我会觉得,有些时候流行味儿这个东西,它也不是说非要指代华语流行或者某种曲风,而是代表一种敢于越雷池一步去造就更多“热闹劲儿”籍以换取听者更轻易的沉浸感和共鸣感的思路,而这个思路显然在黄老师看来是不可取而不够科学的,或者说,每个人每家厂对这事儿的理解,也都不可能一样。
当然,这并不是坏事,具体到这个产品上来说更加不是坏事。比如你要是这种“我就打算在有线耳塞上花一千块,多了我也不打算出,经验有限也不知道你们说的风格啥的有什么门道,就给我个牌子样子声音各方面都不差的”,那这条qdc Dmagic solo就绝对符合要求。或者你是那种说“我真的听得很杂,Apple Music好多频道都胡乱翻着听,我希望买个风格适应性高,而且听什么都不歪不偏的塞子”那么它也很合适,买个塞子就想听Live的人更是要强烈安利这一款……再抬高点说,如果你买的第一条正儿八经的耳塞是qdc的话,那我相信你这听音观歪不了,类似于军人家庭的孩子大多足够正直,这个事儿是真的有影响的。
一路扯淡扯到这里,相信还在看文的人应该对这条qdc Dmagic solo也有了大概齐的概念了对吧?它的素质放在千元级,总体水平绝对是“内卷级”的,非要田忌赛马的比解析力估计到不了最强,跟更高价位比背景谁干净匀称、比细腻的诠释也不会灵光。但是这种大声场+宽松氛围+高结象高密度的搞法,这的确是一个设计牛掰的微动圈才能呈现出的玩意儿,同价位乃至更高价位的动圈或者圈铁、动铁听起来势必不会是这个体验,这使得它在具备相当不错的均衡性泛用性之余还有着仅属于自己的听感特征,听起来经得起咀嚼。以及它的调音还是qdc般的正,你真想弄个“人声毒物”陪你好好的葛优瘫,这它还是来不了。
但我觉得这样更好,一花一世界都各自精彩,葛优瘫这个POSE,理应交给我这种散漫人儿来日常摆起,也总要有人刚健笔挺的走过你身边,我们的生活,才能如此幸福安康,不是么?